本期目录

    2017年 第0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17-05-25
    PLA/苎麻与PVA/苎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
    赵勇,田伟,祝成炎,张春娥,权利军,周慧慧
    2017, 0(05):  1-6.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碱硅烷偶联剂表面复合改性处理,以苎麻织物作为增强材料,分别以聚乳酸(PLA)和聚乙烯醇(PVA)为基体,经过层合热压制备出环保的苎麻织物增强复合材料,对其进行拉伸、弯曲测试,并用SE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PLA/苎麻、PVA/苎麻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弯曲强度相比未经表面改性处理复合材料,其提高幅度分别为44.42%、31.45%、35.88%、18.47%。PLA/苎麻、PVA/苎麻增强复合材料纬向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大于经向;SEM结果表明:改性处理后,苎麻纤维表面干净、杂质少,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效果较好。PLA基体相较于PVA对苎麻的浸润效果较好。拉伸断裂方式均为韧性断裂,断口参差不齐。
    三维管状编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轴向压缩性能研究
    曹海建,陈红霞
    2017, 0(05):  7-9.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1 200 tex的EGlass纤维为原料,利用3DBJ1008型模块式三维编织平台制备三维四向、三维五向管状编织物;以E51环氧树脂、H023聚醚胺组成树脂体系,与上述编织物复合制成三维管状编织复合材料;利用Instron 3385H型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材料的轴向压缩性能,观察材料压缩特性,并研究编织结构、编织角等结构参数对材料轴向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维管状编织复合材料的破坏特性表现为明显的脆性破坏;同时,材料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树脂开裂、纤维断裂、界面脱粘等。三维四向、三维五向管状编织复合材料的轴向压缩性能均随着编织角增加而增强;三维五向编织结构轴向压缩性能明显好于三维四向结构。研究结果将为该类材料的结构优化设计和性能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用于耐温除尘滤料的新型玻璃纤维增强涤纶纤维的力学性能测试分析
    王仙,赵连英,赵树超
    2017, 0(05):  10-14.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研究一种新型的玻璃纤维增强涤纶纤维,可适用于与芳纶纤维等其他耐高温材料混纺针刺加工成非织造过滤材料。文章通过与PPS纤维对比,测试了该纤维的耐温氧化性能,并制备了相同规格的织物与PPS针刺织物进行耐化学腐蚀性能测试与对比。结果表明,新型增强纤维从200 ℃开始强度损失较明显,纤维手感发硬,收缩较明显;织物经60%H2SO4处理后的断裂强力保持率在91.98%,经40%NaOH处理后的强力保持率在91.86%,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有所下降,耐化学腐蚀性良好。但基于纤维强度非常高,CV值小,纤维品质较均匀,可尝试少量与芳纶纤维、PPS纤维进行混纺增加强力,再通过后期坯布和成品的热收缩率测试评定。
    废弃纤维/热塑性聚氨酯保温阻燃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吕丽华,王婧
    2017, 0(05):  15-18.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开发废弃纤维循环利用新途径,以废弃纤维为增强材料,废弃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基体材料,通过共混塑炼机压法制备保温阻燃复合材料。以热传导系数、拉伸强度等为检测指标,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优化出最优工艺参数:废弃纤维含量15%,发泡剂偶氮二甲酰胺(AC)含量2%,阻燃剂聚磷酸铵(APP)含量20%,膨胀蛭石(EVMT)含量3%,热压温度175 ℃,热压压力1 MPa,硅烷偶联剂(KH550)含量0.5%。在最优工艺参数下,废弃纤维/热塑性聚氨酯保温阻燃复合材料的热传导系数为0.159 W/(m·K),拉伸强度为2.17 MPa,极限氧指数为30.27%。
    多综眼综丝三维织造方法探究
    胡雨,裴鹏英,龚小舟
    2017, 0(05):  19-22.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三维织物在厚度方向上的延展受到限制,主要原因是当采用单综眼综丝织造时,多层经纱需要在近似同一水平线上穿入筘隙,并且上下交错进行织造,易造成经纱拥挤。为了克服这一难题,采用多综眼综丝织造三维织物,研究其上机工艺及方法;使用重力挂钩控制每一层经纱的张力,并对其提综顺序进行了设计。成功制备出三维织物,验证了用4综眼综丝制备具有6层经纱的正交角联锁结构织物的可行性;同时发现,织造的织物上、下表层经密均为其余经纱层的一半。该织造方法可为多梭口织造关键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基于变温模具的无纺织物热模压成型
    孙亮,倪俊芳
    2017, 0(05):  23-27.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传统热模压过程中无纺织物受热不均匀的问题,文章通过对热模压加热结构和变温模具进行改进与理论分析,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并选择合理可行的变温模具加热装置,即采用可控热风加热方式。采用ANSYS软件对变温模具进行热场分析,并仿真了变温模具的温度场状况。结果表明,采用可控热风加热方式,可以提高无纺织物的拱度,改善无纺织物的手感和柔软度;采用有限元分析,对确定和验证模具工艺参数具有指导性的作用。
    楔形编织在毛衫针织面料立体花型中的应用
    朱丽萍
    2017, 0(05):  28-32.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电脑横机的楔形编织工艺,结合纬编基础组织、集圈组织、提花组织等,设计了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针织毛衫立体花型,如浮雕效果、褶裥效果、波纹效果、蜂窝效果、多彩立体三角效果、异色凸起效果等。结果表明,利用楔形编织工艺与各种组织进行融合,并结合纱线色彩的变化,可编织三维立体外观效果较强的织物,为针织毛衫面料立体花型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天然彩棉/白棉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因素分析
    普丹丹,孔繁荣,陈慰来,苏玉恒,李杨
    2017, 0(05):  33-37.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全面、客观地分析天然彩棉/白棉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因素,首先对纱线捻度、织物结构参数对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分别进行研究,然后采用离差最大化法对混纺比例、纱线捻度、织物密度3个主要因素对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权重进行计算。结果表明,随纱线捻度的增加织物的K/S值增大;当彩棉含量不超过50%时,混纺针织物的K/S值随织物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反之,当彩棉含量超过50%时,混纺针织物的K/S值随织物密度的增大而增大;100%彩棉织物,随着密度的增加,织物的K/S值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混纺比例、纱线捻度、织物密度3个因素对彩棉/白棉混纺针织物色泽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545 7,0.317 3,0.137 0。
    袜口约束失效过程中对应腿部受压的研究
    程浩南
    2017, 0(05):  38-42.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文章选用40种不同规格短袜作为实验原料,然后挑选20位测试者进行穿着,在穿着的袜子上选择4个不同位置,利用A0505型接触压计进行对应腿部所受压强的测试,通过对测试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袜子出现袜口约束失效的过程中,具有双层结构、口长较小和袜筒上口宽与口宽的差值比较大的袜子,在袜口处对应腿部所受到的压力更大,更容易感到紧绷。袜口约束失效过程中腿部受压情况和袜口结构的特征为:袜子前中处的压强普遍大于2.00 kPa,袜口两层之间的结合处存在突出,且口长小于 20 mm,袜筒上口宽和口宽的差值大于10 mm。
    木瓜蛋白酶Q对真丝织物精练工艺研究
    武驰昀,王杰,李晓攀,余志成
    2017, 0(05):  43-46.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木瓜蛋白酶Q对真丝织物进行脱胶,通过改变木瓜蛋白酶Q质量浓度、pH值、温度、时间研究木瓜蛋白酶Q的脱胶性能并优化了脱胶工艺参数;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天然茶皂素、卜公茶皂素、保险粉、过碳酸钠与木瓜蛋白酶Q的相容性,在保证练减率的基础上,达到去除油脂蜡质、色素等杂质的目的。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Q有良好的脱胶性能;天然茶皂素和保险粉与木瓜蛋白酶Q有良好的相容性,最佳精练工艺参数为:木瓜蛋白酶Q8 g/L、天然茶皂素0.5 g/L、保险粉2 g/L、渗透剂JFC 2 g/L、pH7、温度60 ℃、时间120 min,真丝织物练减率23.05%、白度81.15、毛效10.72 cm,强力损失小于20%。
    天然木薯蚕丝脱胶工艺优化与性能分析
    杨莹莹,张旻爽,田伟,祝成炎
    2017, 0(05):  47-51.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优化天然木薯蚕丝脱胶工艺,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脱胶率的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了不同脱胶时间处理后蚕丝的脱胶率、力学性能、白度、红外光谱曲线。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为:Na2CO3试剂5g/L、温度90 ℃、时间50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木薯蚕丝的脱胶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木薯蚕丝的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随脱胶时间的增加而减小;脱胶能显著改善蚕丝的白度;脱胶后蚕丝既有β折叠结构又有α 螺旋结构。
    棉机织物退煮漂一浴工艺
    曹机良,曹毅,闫凯,王海朋
    2017, 0(05):  52-56.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采用新型助剂对棉机织物进行一浴前处理,研究了温度、碱用量、过氧化氢漂白活化剂4(2癸酰基氧乙氧基羰基氧)苯磺酸钠(DECO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植酸钠及处理时间对棉机织物前处理效果的影响。测试了处理后织物的白度、毛效、强力以及失重率。实验得出最佳工艺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 g/L,氢氧化钠10 g/L,DECOBS 1 g/L,过氧化氢(30%)15 g/L,植酸钠2 g/L,温度90 ℃,保温60 min。最佳工艺处理后的织物性能:白度89.4,毛效12.7(cm/30 min),失重率13.0%。
    汽车用层压面料的阻燃处理工艺研究
    崔威威,郭嫣,宋敏芳
    2017, 0(05):  57-61.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以ATP为阻燃剂,探讨其对层压汽车座套面料的阻燃处理工艺。采用正交实验得到最优工艺为:焙烘温度190 ℃、阻燃剂质量浓度250 g/L、轧余率80%、焙烘时间5 min。水洗摩擦都会使阻燃剂处理织物的阻燃效果降低,但经过30次的水洗和10次摩擦后面料的阻燃效果仍能达到装饰用织物B2级标准要求。
    热塑性碳纤维上浆剂的研究进展
    杨刚,潘洋,孟秀青,高磊
    2017, 0(05):  62-65.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上浆剂在碳纤维生产和应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热固性碳纤维上浆剂与热塑性树脂基体之间存在的相容性差、加工成型不匹配等问题,指出了研究开发热塑性碳纤维上浆剂才是解决实际应用的有效途径。分类综述了以聚氨酯、聚酰亚胺及聚芳醚等为主体聚合物的热塑性碳纤维上浆剂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近年来国外碳纤维生产企业针对热塑性碳纤维上浆剂的实际应用情况,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细纱机锭子优化设计及可靠性分析
    吉庭婷,徐旭松,范真,李京,张伟
    2017, 0(05):  66-70.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细纱机锭子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根据分析结果,以锭杆与锭尾长度、锭盘直径尺寸为设计变量,以锭子响应点最大振幅为优化目标,采用六西格玛设计方法对锭子进行可靠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锭子响应点最大振幅减小了36.7%,最大振幅小于0.2 mm的可靠度达到95.3%。对锭子过盈配合进行可靠性分析,验证了锭子公差配合与精度等级选用的合理性。
    基于物联网的针织MES实时生产数据采集器的设计与实现
    刘燕,邓维爱,曾晓君,苏柏军
    2017, 0(05):  71-75.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当前针织生产过程中生产数据采集方式落后与数据反馈实时性差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生产数据采集传送器。探讨针织大圆机实时生产数据采集传送器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分析该数据采集传送器的数据采集模块、物联网通信模块、数据库模块等主要部分。结果表明:该实时生产数据采集传送器实现了数据采集、生产管理以及企业信息控制的无缝集成,显著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新型服装压力测试装置开发与数据校准
    费文昌,陈慰来
    2017, 0(05):  76-84. 
    摘要 ( )   PDF (1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Flexiforce传感器开发一种新型的服装压力测试系统。通过加载1 V的驱动电压和100 kΩ的参考电阻,并测量输出电压对Flexiforce传感器与MCP6004四通道精密运算放大电路进行数据的校准。结果表明:在传感器所受到的压力载荷在量程范围内,Flexiforce传感器与放大电路的校准数据具有很高的准确度;输出电压与传感器所受载重为线性拟合关系,其中拟合曲线决定系数R2为0.987 65;传感器的电阻与所受载荷为非线性的反比例拟合关系,拟合曲线和实际测量数据曲线具有良好的吻合程度,因此服装压力测试系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