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编织芯鞘型摩擦发电传感纱的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高 玥, 陶庆云, 孟粉叶, 晏雄, 胡吉永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1-12.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1
    摘要288)      PDF (22328KB)(127)    收藏
    为满足人体呼吸运动日常长时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可拉伸编织芯鞘型摩擦发电传感纱,探究拉伸电极包缠捻度和编织层等结构参数对传感纱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可拉伸电极包缠捻度,传感纱的弹性伸长率随之增大,弹性回复率和短路电流减小;传感纱弹性回复率主要受编织角影响,电学性能受编织参数多效应影响,当编织根数为10、编织角为45˚时获得最大的短路电流,达到(0.06±0.01) nA;该传感纱在0.15~1.2 Hz频率范围内的短路电流随频率加快而增大,并在2000次循环运动过程中有良好的输出稳定性;将传感纱佩戴在人体腹部时能对不同的呼吸状态产生响应。测试结果表明,该编织芯鞘型摩擦发电传感纱可用于人体呼吸状态监测,对摩擦电式呼吸监测传感器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聚氨酯材料在新型智能纺织服装领域的研究进展
    姚怡, 金子敏, 蒙冉菊, 高慧英
    现代纺织技术    2025, 33 (05): 10-21.   DOI: 10.12477/xdfzjs.20250502
    摘要277)      PDF (10428KB)(44)    收藏
    聚氨酯(PU)作为一种结构可调、力学性能优异且具备生物相容性的高分子材料,在智能纺织服装领域展现出广泛的应用潜力。综述了近年来PU基纤维和功能涂料在形状记忆、智能传感、环境响应、医疗防护等智能纺织品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其制备方法、作用机制及应用性能,指出了PU基智能化纺织品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可持续、低成本PU基智能纺织品的研究方向。综述发现,PU基智能材料在纺织品的智能化和多功能集成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尤其在可穿戴技术、健康监测及环境响应等应用中展现了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基于文本挖掘的俄罗斯羽绒服消费需求
    康雷, 张瑜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8): 108-116.   DOI: 10.12477/xdfzjs.20240813
    摘要259)      PDF (1453KB)(30)    收藏
    为推动中国与俄罗斯的外贸服装产业发展,并有效指导国内企业进入反向定制生产模式,以俄罗斯电商平台Wildberries为数据来源,应用文本挖掘技术对平台上商品的在线评论内容进行情感分析,通过消费者评价维度权重、情感积极率和待改进度3项指标获得服装消费者的反馈信息。结果表明:一级维度中对消费者整体情感倾向影响最大的是产品质量,其次是产品外观和服务质量。在产品质量中,保暖性虽然是羽绒服最重要的服装特性,但在影响消费者整体情感倾向程度的排名中仅第三;排名第一的为合身度,也是最需要改进的。在其他二级维度中,对消费者整体情感倾向影响最大的分别是颜色、客户服务,两者均需进一步改进。未来中国的外贸服装企业在设计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增加相应的尺码,还要考虑到消费者对颜色的偏好和保暖性需求,销售方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以提升消费者满意度,最终促进国内企业进入反向定制生产模式,推进双方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聚氯乙烯纤维熔融纺丝及其结构与性能
    范洋瑞, 钱建华, 余德游, 郭玉海, 戴宏翔, 李成才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42-47.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5
    摘要256)      PDF (2616KB)(147)    收藏
    为了通过熔融纺丝方法制备出性能优良的聚氯乙烯(PVC)纤维,在将聚氯乙烯粉体共混改性造粒的基础上,调整熔融纺丝的工艺参数,研究纺丝温度和牵伸倍数等工艺条件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对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取向度、表面形貌、截面形貌以及耐酸、碱腐蚀性能、阻燃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喷丝板距离水浴1 cm距离、螺杆温度为160 ℃、喷丝板温度为190 ℃、热水浴温度为60 ℃、计量泵压力为2 MPa、牵伸倍数为4倍时,制得的PVC纤维性能较好,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线密度分别为1.16 cN/dtex、32.1%、12 tex,并且具有优异的耐酸、碱腐蚀性能和阻燃性能。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性能的PVC纤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涤纶FDY纺丝油剂的研究进展
    董巧, 陈小琴, 韩春艳, 秦夏楠, 金一丰, 王胜鹏, 吕汪洋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8): 75-84.   DOI: 10.12477/xdfzjs.20240809
    摘要250)      PDF (1139KB)(108)    收藏
    为了跟踪涤纶FDY纺丝油剂的行业动态,为相关研发人员提供参考,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涤纶FDY纺丝油剂的研发进展。首先,介绍了涤纶FDY纺丝油剂生产中所采用的关键油剂单体的研发状况,主要包括平滑剂、乳化剂、润湿剂、集束剂、抗静电剂等;其次,探讨了国内外主要涤纶FDY纺丝油剂产品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并对不同产品性能特点进行了对比;最后,展望了涤纶FDY纺丝油剂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创新,未来的纺丝油剂产品将朝着环保型、原油型、专用型等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纱线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耿聪, 王成群, 徐伟强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33-41.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4
    摘要237)      PDF (1130KB)(55)    收藏
    纱线条干均匀度是评估纱线质量和质地的重要指标,对纺织品质量、性能以及加工工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准确快速地测定条干均匀度在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讨论了电容式、光电式和图像处理3种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并对各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讨论了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的准确度、评价指标和技术要领等,分析了影响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应用评价等角度讨论了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纺织工业中的条干均匀度检测提供一定参考,从而促进纺织行业的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柔性织物传感器在智能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佳诗, 吴巧英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1): 1-14.   DOI: 10.12477/xdfzjs.20241101
    摘要225)      PDF (8953KB)(117)    收藏
    为促进柔性织物传感器在智能袜中的应用与发展,借助CiteSpace软件对柔性织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阐述了信息功能材料与柔性基底两大核心组成材料;介绍了柔性织物传感器与智能袜的两种集成制备方法;着重介绍了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和多功能传感器在智能袜中的监测应用现状;最后讨论了智能袜存在的局限性及针对方法,并提出柔性织物传感器在智能袜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静电纺Janus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进展
    王琦, 陈明星, 张威, 吴艳杰, 王新亚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1-10.   DOI: 10.12477/xdfzjs.20241001
    摘要224)      PDF (4491KB)(73)    收藏
    鉴于Janus分离膜特殊的结构与性能,其在众多领域均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的Janus纳米纤维膜具有高比表面积、细长纤维结构和可控性等优势,受到广泛关注。为更好了解静电纺Janus纳米纤维膜的发展近况,文章对近年来静电纺Janus纳米纤维膜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静电纺Janus纳米纤维膜的制备方法,及其在水处理、空气过滤、生物医用等领域中的应用,讨论了静电纺Janus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应用过程中的优势和缺点,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静电纺Janus纳米纤维膜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CiteSpace的彝族服饰研究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向丰萍, 万雅涵, 刘安定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2): 90-100.   DOI: 10.12477/xdfzjs.20241211
    摘要215)      PDF (11319KB)(29)    收藏
    为了解彝族服饰研究的总体发展动向,运用定量、定性分析法和CiteSpace可视化软件,选择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508篇有效文献制作研究图谱,探析彝族服饰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趋势。结果显示:研究作者、机构、期刊形成了以西南地区民族学研究为主的研究群体;目前彝族服饰分为3大研究主题,即服饰本体属性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内涵、以文化为基础的传承与发展、彝族服装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方向由自然属性转向社会属性。研究发现,以往研究存在地域不平衡、研究方法和内容单一等不足,未来应将研究内容由国内彝族转变为国外跨境彝族,从四川转变为云南、贵州、广西等区域的彝族,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资源视觉化、数字化的动态展示与分析。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Ω漩涡识别方法探究转杯凝聚槽漩涡对纺纱质量的影响#br#
    钱淼, 杨振斌, 石焕强, 向忠, 张建新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13-21.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2
    摘要206)      PDF (4156KB)(66)    收藏
    为了更为准确地识别与分析转杯纺转杯内复杂多变流场中的涡流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Ω漩涡识别方法和图像处理的漩涡识别技术。文章对Fluent仿真得到的转杯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凝聚槽平面的漩涡数量与面积,并进一步探究了凝聚槽内漩涡分布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Ω漩涡识别方法对凝聚槽漩涡有较好的捕捉效果,经过图像处理后可以定量化分析转杯内部气流流场的涡流情况;凝聚槽内漩涡主要分布在输纤通道出口处以及背后气流交汇处;随着转速的提升,转杯凝聚槽内细小漩涡面积增加,不利于纱线聚合;较大直径转杯凝聚槽部位漩涡面积更小,有利于纤维聚合。文章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探究转杯内流场的漩涡分布特征,为优化转杯纺结构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MXene/尼龙织物的制备及其导电性能
    秦继恩, 唐玉芹, 秦秀宪, 殷允杰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8): 1-6.   DOI: 10.12477/xdfzjs.20240801
    摘要197)      PDF (4174KB)(146)    收藏
    为了探究浸渍法对于制备导电尼龙织物的可行性,采用MAX相陶瓷粉(Ti3AlC2)刻蚀和插层技术制备了单层MXene分散液,然后浸渍吸附到尼龙织物表面,获得MXene/尼龙织物。通过SEM、FT-IR、XRD对MXene及MXene/尼龙织物的形貌及结构进行表征,测试了织物的导电性能、耐水洗与耐摩擦牢度。结果表明:将尼龙织物浸渍在2.5 g/L的MXene分散液中,经过4次浸渍—干燥制备的MXene/尼龙织物导电性能达到最佳,电导率为55.91 S/m;织物的水洗牢度和摩擦牢度较差,在经过25次水洗后,电导率为1.47 S/m;经过5次摩擦后,织物电导率为0.49 S/m。该研究结果为提升MXene在尼龙织物上的导电性、耐洗性、耐摩擦性等提供了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乳液静电纺制备PCL/TCH图案化纳米纤维膜
    章军, 余景红, 李庭晓, 辛斌杰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20-30.   DOI: 10.12477/xdfzjs.20241003
    摘要195)      PDF (12066KB)(27)    收藏
    为解决药物突释现象,实现药物的有效包埋和长效释放,设计了具有稳定皮芯结构的图案化微纳米纤维膜,用于药物控释领域。采用乳液静电纺丝技术,将盐酸四环素(TCH)作为模型药物,以聚己内酯(PCL)/六氟异丙醇(HFIP)作为油相、TCH/水溶液作为水相进行纺丝并优化工艺参数,使盐酸四环素(TCH)在纺丝过程中保持性能稳定并能够持续释放。同时,探究图案化对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载药能力和TCH在体外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药物质量分数为2%时,纺丝乳液的液滴均匀性较好,液滴的平均直径为0.65 μm,制备的纤维形貌均匀连续,平均直径为200 nm,药物累计释放率达到了52.15%;图案化纤维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和延展性,断裂伸长率从78.65%提高到98.96%,载药能力和TCH在体外释放性能均有所提升,药物累计释放率从52.15%提高到65.60%。该研究表明,通过乳液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将模型药物TCH包裹在PCL的内部,有效改善PCL/TCH纤维膜的药物释放性能,同时图案化可进一步提高机械性能,因此,通过乳液静电纺制备的PCL/TCH图案化纳米纤维膜在医疗敷料方面具备一定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基于机器视觉的复杂环境下细纱落纱机的纱锭和管纱识别
    闫小鹏, 杨雅宁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22-32.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3
    摘要191)      PDF (18225KB)(45)    收藏
    为了解决传统自动细纱落纱机在拔管和插管操作中存在的漏拔、漏插问题,将机器视觉技术引入自动细纱落纱机中,提出了一种两次识别分割的方法,以准确识别管纱和纱锭,降低漏拔和漏插发生的概率。针对复杂环境对原始图像造成的严重干扰,首先在图像预处理时调整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度,突出纱锭和管纱的图像特征;然后在目标识别过程中进行初始识别和二次识别。为进一步提高识别的准确率,分别在图像预处理和目标识别阶段进行改进,在预处理中通过图像乘法融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对比度,在目标筛选决策中引入目标数量特征以提高识别准确率。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场景下的纱锭和管纱的识别准确率超过98.40%,实现了在复杂背景下纱锭和管纱的精确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锦纶染色用活性分散染料的制备及性能
    丁国庆, 江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97-107.   DOI: 10.12477/xdfzjs.20240712
    摘要190)      PDF (3297KB)(44)    收藏
    为提升分散染料染色锦纶的色牢度,在偶氮染料分子中引入二氯均三嗪结构作为活性基团,并采用三聚氯氰与N-乙基-N-羟乙基苯胺的缩合以及进一步与芳胺重氮盐的偶合等两步反应,设计合成出7支偶氮型活性分散染料。采用印花方式将所得活性分散染料对锦纶织物进行染色,测试染色锦纶织物的色深、固色率、色牢度、热迁移和断裂强力等性能。结果表明:染色锦纶织物具有良好的得色率、鲜艳性和匀染效果,同时具有良好的耐有机溶剂萃取性能。染色锦纶的固色率达到74%~90%,耐皂洗、耐摩擦和耐升华色牢度可达4级及以上,颜色迁移率不超过5%,显现出优异的颜色坚牢程度。该研究结果为具有高色牢度特性的锦纶染色用活性分散染料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大丝束碳纤维展纤技术研究进展
    朱繁强, 沈伟, 杨小兵, 姚江薇, 赵德方, 张万虎, 邹专勇
    现代纺织技术    2025, 33 (02): 1-9.   DOI: 10.12477/xdfzjs.20250201
    摘要190)      PDF (4110KB)(80)    收藏
    展纤能够使碳纤维丝束厚度变薄、幅宽变宽,明显改善后道应用中预制件的力学性能。阐述了大丝束碳纤维的概念、特点及展纤目的,介绍了大丝束碳纤维展开性表征方法,分析了展纤对大丝束纤维形态、纤维渗透性及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多辊热碾展纤技术、机械式多辊筒展纤技术、声波辅助展纤技术、静电辅助展纤技术、微突起阵列辅助展纤技术和气流扰动展纤技术等6种展纤技术。各种展纤技术各有利弊,气流扰动展纤技术是最具发展前景的展纤技术,未来应重视多种展纤技术相结合的应用研究,提升对大丝束碳纤维的展纤效果,降低展纤过程对碳纤维的损伤。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熔体纺丝异形化纤维及其非织造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吴万桦, 钱晓明, 唐孝颜, 娄伟, 杨雪珂, 兰怡娜
    现代纺织技术    2025, 33 (02): 10-22.   DOI: 10.12477/xdfzjs.20250202
    摘要190)      PDF (24066KB)(48)    收藏
    为了改善纤维市场中产品单一化、附加值低和性能同质化等问题,开展纤维异形化技术的相关研究至关重要。对熔体纺丝法制备异形纤维的技术及应用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熔体纺丝工艺原理及异形纤维生产设备,并概括了常见异形纤维截面形状及特性,同时对现有的熔体纺丝法制备异形纤维技术进行分类,进而对异形纤维截面形状改变以及工艺参数改变对纤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揭示纤维异形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随后介绍了异形纤维及其非织造材料的应用;最后,文章对异形纤维在发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未来技术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冬季暖气房环境下被子睡眠舒适性能分析
    翟若彤, 石婷婷, 宋海波, 卢业虎, 殷兰君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9): 83-90.   DOI: 10.12477/xdfzjs.20240910
    摘要184)      PDF (3908KB)(56)    收藏
    为研究不同种类的被子睡眠舒适性,文章提出了睡眠质量、热湿舒适性、主观评价等评价被子睡眠舒适性的主客观数据指标,通过真人实验对比分析了被子睡眠舒适性能的差异。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冬季暖气房环境(温度20 ℃,湿度40%),选择纱布夹棉被、羽绒被、蚕丝被、化纤被、羊毛被5种被子作为实验样品,测试受试者在使用不同被子睡眠过程中睡眠质量、平均皮肤温、肩腰部湿度和心率,以及睡眠后的热湿舒适性和睡眠质量的主观评价。客观数据结果表明:在冬季暖气房环境下,被子材料显著影响睡眠质量,对热湿舒适性影响较小;化纤被和纱布夹棉被睡眠效率较高,深睡眠时长较长,平均皮肤温和肩腰部湿度均处于舒适范围,在冬季暖气房下睡眠效果较好;蚕丝被睡眠效率和深睡眠占比均较低,睡眠舒适性最差。此外,主观评价结果显示,化纤被和纱布夹棉被的睡眠满意度更好,这与客观数据相一致,说明在冬季暖气房下可以优先覆盖化纤被或纱布夹棉被入睡。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棉织物的组织结构对吸湿快干性能的影响
    骆浩, 冯浩, 吴闻韵洁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80-85.   DOI: 10.12477/xdfzjs.20240710
    摘要183)      PDF (4441KB)(94)    收藏
    为研究棉织物的组织结构对吸湿快干性能的影响,以40英支纯棉纱为原料,纬向平均浮长为单一变量,设计并织造平纹、2/1纬重平、3/1纬重平、4/1纬重平织物;采用滴水扩散法和毛细效应测试表征织物的吸湿性和快干性。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棉织物的吸湿性从大到小的顺序为3/1纬重平、2/1纬重平、平纹、4/1纬重平,快干性为3/1纬重平、2/1纬重平、4/1纬重平、平纹;随着纬向平均浮长的增大,织物吸湿快干性能先提高后下降。该研究明确了织物结构对吸湿快干性能的影响,可为企业吸湿快干面料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羟基硅油增强反应性聚氨酯涂层的制备及其性能
    王 淋, 张军锋, 何 方, 王 卓, 黄志超, 孙 福, 戚栋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108-115.   DOI: 10.12477/xdfzjs.20240713
    摘要182)      PDF (4392KB)(79)    收藏
    为改善聚氨酯(PU)材料的力学性能,以聚四氢呋喃醚二醇、蓖麻油、双羟基封端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软段,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硬段,采用绿色环保的无溶剂体系制备了有机硅改性的反应性聚氨酯(Si-PU)涂层,考察了PDMS质量分数对PU涂层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高温热稳定性、耐低温性能、手感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改性PU涂层相比,Si-PU涂层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均得到明显提升。当PDMS质量分数为7.6%时,改性涂层的拉伸强度较未改性PU涂层增长了51.9%;当PDMS质量分数为9.9%时,改性涂层的断裂伸长率较未改性PU涂层增长了99.3%;随着PDMS质量分数提高,质量损失速率最大的温度有一定提高,涂层的玻璃化温度逐渐降低,耐低温性能提高,同时疏水性提高,手感变得更加柔软,综合性能得到显著改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自清洁型F-SiO2/ BaTiO3降温涂层织物的制备与性能
    徐帅, 王菲, 袁浩, 张佳文, 易玲敏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9): 1-9.   DOI: 10.12477/xdfzjs.20240901
    摘要173)      PDF (14122KB)(119)    收藏
    为了制备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降温织物,选用锦纶牛津布为基材,使用氟硅烷改性二氧化硅粒子,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含氟烷基改性二氧化硅(F-SiO2)、钛酸钡(BaTiO3)通过刮涂的方式整理到锦纶织物上,获得复合降温涂层织物;对所得织物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化学组成进行测试,探究不同涂覆量对复合涂层织物太阳光反射率和中红外发射率的影响,评估涂层织物的降温性能、易去污性能、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涂层的引入能显著提高织物的光谱性能,与原始锦纶相比,制备的复合涂层织物的太阳光反射率提高至88%,大气窗口红外发射率可达92%。在户外太阳直射的情况下,制备的复合涂层织物相比原始锦纶织物最高可降温5.6 ℃,且具有很好的自清洁易去污效果和机械性能,在户外装备降温、电器设备降温、建筑路面降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同轴静电纺壳聚糖/聚氧化乙烯-丝素纤维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
    朱灵奇, 刘涛, 徐国平, 仇巧华, AWOKE ANTENEH Tilahun, 周家宝, 王艳敏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48-57.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6
    摘要168)      PDF (24323KB)(89)    收藏
    以壳聚糖(CS)、聚氧化乙烯(PEO)和丝素蛋白(SF)为原料,采用同轴静电纺丝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CSPEO-SF纤维。通过SEM、TEM和FTIR等对纤维形貌和结构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纤维的溶胀率、孔隙率和机械性能,并对其抗菌性能和体外生物活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纤维具有核壳结构,孔隙率均在80%以上,溶胀率最大可达675%,断裂强度最高可达7.85 MPa;抗菌性能测试表明,该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显著抗菌性,并且具有良好的体外生物活性,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艾德莱斯传统织造工艺的3D数字模拟
    秦小婷, 张瑜, 王帅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8): 127-134.   DOI: 10.12477/xdfzjs.20240815
    摘要163)      PDF (11247KB)(54)    收藏
    受到现代纺织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中华民族诸多传统织造工艺面临着较大传承困境。为给艾德莱斯传统织造工艺提供抢救性保护,通过田野考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吉亚乡,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艾德莱斯组织、织机结构、织造原理进行分析,应用3D Max技术平台精确创建艾德莱斯传统织机数字模型,联动Keyshot技术软件对织机模型赋予仿真材质,制作织造工艺模拟动画。通过3D模型精确地记录传统织机的结构细节,生成织造模拟动画以及形成交互展示,生动地解析艾德莱斯传统织造工艺。文章实现了传统工艺数字可视化记录,使人们更便捷、直观地学习和了解织造工艺,对艾德莱斯传统织造工艺在现代科技时代中传承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超薄透明芳纶纳米纤维气凝胶膜的制备及隔热性能
    李勇, 周伟涛, 韩璐, 李一鸣, 杜姗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9): 56-64.   DOI: 10.12477/xdfzjs.20240907
    摘要152)      PDF (11600KB)(49)    收藏
    为实现废弃芳纶高品质资源化利用,结合浸没沉淀相转化和冷冻干燥法,利用废弃芳纶成功制备了柔性、透明且隔热的芳纶纳米纤维(ANFs)超薄气凝胶膜。优化了ANFs气凝胶膜成型工艺,并借助FESEM、BET、FTIR、UV-Vis、TG及FLIR对所制ANFs薄膜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透光性及热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NFs被成功剥离,平均直径为18.32 nm;所制ANFs气凝胶膜成型良好,具有三维网络结构,其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别达52.73 m2/g和92.43%;ANFs气凝胶膜具有超高的透明性和防紫外性(紫外透过率接近0%),在500~780 nm范围内透过率均大于70%,最高达90.70%;此外,所制ANFs气凝胶膜热稳定性良好,具有优异的隔热性能和柔性,四层薄膜隔热温差达28 ℃。该超薄透明ANFs气凝胶膜制备工艺简单且成本低,具有透光、防紫外及隔热特性,在防护膜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中国纺织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能力与发展趋势分析
    王鹏飞, 程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5, 33 (02): 23-32.   DOI: 10.12477/xdfzjs.20250203
    摘要151)      PDF (4009KB)(37)    收藏
    中国纺织产业在升级改造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形势下,纺织技术面临着激烈竞争和转型压力。以纺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为研究对象,基于38295项发明申请专利数据,利用专利计量、专利指标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剖析中国纺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的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技术生命周期等。研究发现:中国纺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与D01F、D06M、D01D、D04H、D06P和C08G等技术分类关联比较密切,涉及机械工程、化学、物理和电子电路大类等。其中,纺织新材料领域在碳纤维和芳纶纤维等方面的技术突破,已经成为带动化纤产业和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目前纺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生命周期已经进入成熟期,预计2028年以后专利增长将进入衰退期。在中国提出的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目标影响下,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精细化生产成为纺织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同时也是提高纺织行业技术创新和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基于同轴微流控纺丝技术的CS/SA掺杂PVA复合载药纤维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姜雪妮, 蔡伟庭, 林 红, 张德锁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58-65.   DOI: 10.12477/xdfzjs.20240707
    摘要138)      PDF (6495KB)(29)    收藏
    为了延长药物的可控释放时间,提高累计释放率,将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CS)和海藻酸钠(SA)分别与聚乙烯醇(PVA)溶液混合作为纺丝液,通过同轴微流控纺丝技术制备具有药物缓释性能的复合载药纤维。以氨苄西林钠(AS)为药物模型,比较研究了PVA/CS/AS(PCA)和PVA/SA/AS(PSA)两种复合载药纤维的药物缓释效果,分析了两种天然高分子材料及其含量对载药纤维形貌结构、力学性能以及释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CA和PSA载药纤维均具有稳定的成型性和良好的形貌结构。PCA的断裂强度高于PSA复合纤维,而PSA的断裂伸长率远大于PCA复合纤维。此外,这两种纤维对药物均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其中,PCA复合纤维在短期内释药量大,当PVA与CS质量比为5∶1时,PCA复合纤维在180 min内药物的累计释放率最高为60%;而PSA复合纤维可以实现58 h的长时间药物释放,当PVA与SA质量比为64∶1时,PSA复合纤维药物累计释放率最高为94.1%,适合治疗慢性疾病,达到长期有效释药的目的。利用这两种载药复合纤维可设计适用于不同给药患者的药物缓释系统,展现出其在药物缓控释中的广阔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多级牵伸和热定型过程中涤纶工业丝的结构与性能演变
    裴龙仓, 张乐, 陈世昌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8): 56-66.   DOI: 10.12477/xdfzjs.20240807
    摘要136)      PDF (9824KB)(50)    收藏
    为解析高强涤纶工业丝生产上多级牵伸和热定型过程中纤维的聚集态结构与性能演变,分段采集纤维样品,利用DSC、DMA、WAXD和SAXS等分析方法,系统研究纤维在不同成型阶段的热学、结晶、取向、片晶和长周期结构等聚集态结构,并将纤维力学性能的变化与纤维结构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一级热牵伸促进了非晶区分子链取向结晶,使得纤维的断裂强度提升而热收缩率降低;二级热牵伸进一步提升了非晶分子链取向度,促使晶粒重组并形成刚性非晶部分(Rigid amorphous fraction, RAF),结晶度明显升高,纤维的断裂强度显著提升而收缩率显著降低;在随后的两级松弛热定型阶段,非晶区分子链活动能力较强,易于砌入晶格,进一步促使结晶度提高、RAF的增大,同时局部发生解取向,导致纤维断裂强度和收缩率随非晶区分子链解取向程度的增加不断减小。该研究分析了纤维的结晶结构和取向,阐明了涤纶工业丝聚集态结构与力学性能在纺丝后加工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可为产业用涤纶工业丝的性能调控和新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边缘增强和关联损失的服装图像风格迁移
    陈雨琪, 薛涛, 刘俊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8): 117-126.   DOI: 10.12477/xdfzjs.20240814
    摘要135)      PDF (11381KB)(75)    收藏
    服装图案风格的迁移可以依据个人需要调整对应的风格服饰,满足大众对精神生活越来越高的需求。传统的服装图案风格迁移多采用简单纹理,内容较为单一,图像效果不够理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增强和关联损失的服装图案风格迁移方法(EnAdaIN)。首先,依据Kirsch算子对图像的原始边缘特征进行提取,同时结合Mask R-CNN深度学习方法对服装图像进行语义分割;然后,通过改进AdaIN算法构建基于空间关联损失的EnAdaIN方法,并输出风格迁移图像。EnAdaIN方法在融合边缘特征与语义风格图像的基础上实现服装图像的风格迁移,在融合空间关联损失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图像的特征相似度。实验表明:方法峰值信噪比相较于其他方法提升超过0.95%,结构相似性提升超过2.43%,方法的迁移效率提升超过了3.53%,生成后的图像信息色彩更为丰富、特征明显,进一步提升了图像的对比度和质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个体冷热调节服装的研究进展
    陈 雪, 于利静, 张昭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9): 28-37.   DOI: 10.12477/xdfzjs.20240904
    摘要133)      PDF (2248KB)(54)    收藏
    为促进个体冷热调节服装(PTRC)在热舒适性调节和建筑节能中的应用与发展,文章系统介绍了个体冷却服、加热服的分类特性及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PTRC的优缺点,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发现:个体冷却服存在笨重、便携性差和冷却效率低等问题,未来应结合实际应用场景,从多方面(面料、结构、附加设备等)进行综合考虑,寻找更高能量密度的电池,降低服装重量;对于个体加热服,多驱动能源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充分结合不同学科知识实现服装的智能化控制,满足不同场景中的加热需求;针对使用新型制造工艺与材料的动态调节技术,优化纺织材料的性能和生产工艺,建立全面的适用安全标准体系和评估方法,以促进其商业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UiO-66@GO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王震, 丁颖, 汪易平, 徐丽慧, 潘虹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68-77.   DOI: 10.12477/xdfzjs.20241008
    摘要132)      PDF (9459KB)(48)    收藏
    为探究UiO-66的制备及应用,以四氯化锆为金属中心,采用水热法制备出UiO-66,并针对UiO-66的分散性较差、光生电子空穴对易复合等问题,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碳基材料对UiO-66进行复合修饰,通过后合成法成功制备出UiO-66@GO复合材料。通过FTIR、XRD、SEM、XPS、BET等对UiO-66@GO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表征,并以亚甲基蓝(MB)为底物,研究了pH值和质量比等因素对UiO-66@GO复合材料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为3、GO与UiO-66的质量比为1∶5时,制备出的UiO-66@GO复合材料对MB的光催化降解效率达到了96.4%,比单一UiO-66材料的光催化降解效率提高了1.1倍。以上所得结果可为UiO-66在处理印染废水方面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编织管的结构、工艺及性能研究进展
    时子祥, 胡吉永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2): 113-122.   DOI: 10.12477/xdfzjs.20241213
    摘要132)      PDF (8832KB)(34)    收藏
    与传统制作管状材料的缠绕成型、拉挤成型等方法相比,编织可以根据物体的形状和尺寸,直接形成各种形状的编织物,已广泛应用于医疗、航空航天、复合材料和组织工程等领域。文章围绕近年来国内外编织领域的研究成果,从编织技术的分类出发,综述了不同编织技术的编织设备及原理,分析了编织参数、编织结构、编织材料对编织管性能的影响,最后总结了编织管近年来的技术发展及挑战。综述结果可为促进编织管在智能可穿戴电子、消费电子设备等新领域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超高强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多级热拉伸过程中的蠕变行为
    郑硕, 王勇军, 金依林, 王刚强, 戴钧明, 吕汪洋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85-93.   DOI: 10.12477/xdfzjs.20241010
    摘要131)      PDF (7157KB)(29)    收藏
    蠕变行为是限制超高强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应用领域的关键因素。为研究超高强型UHMWPE纤维在多级热拉伸过程中的蠕变行为,以工业生产线上不同热拉伸倍率纤维为样品,采用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万能试验机和化纤高强丝蠕变性能测试仪,表征纤维在热拉伸过程中的凝聚态结构、力学性能和蠕变行为。分析了不同温度、应力下纤维蠕变率的变化规律,以及蠕变大小与纤维结构和力学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热拉伸的分级进行,纤维的结晶和取向度分别可达88.97%和0.973,同步改善了纤维的力学性能和抗蠕变性能。当测试温度低于70 ℃时,纤维蠕变不明显;随着施加应力的增加,蠕变表现出快速增加和缓慢增长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转变时间点随着温度和施加应力的增加而缩短。但当温度达到90 ℃时,纤维的蠕变呈现不断加速的结果,施加应力越大,后期的蠕变加速度也越大。当纤维发生10%的蠕变后,其断裂强力得到提高,而当蠕变超过20%时,力学性能转而变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高光谱成像技术的棉花杂质检测
    吴友日, 金肖克, 冯建强, 张惠芳, 裘英杰, 杨娟亚, 从明芳, 祝成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1): 46-54.   DOI: 10.12477/xdfzjs.20241105
    摘要128)      PDF (9478KB)(32)    收藏
    棉花杂质含量是棉花定级和定价的主要指标之一,实现棉花杂质的快速、无损检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对原棉进行除杂,并分离得到纯棉、棉枝叶、破籽和泥石4类物质,在高光谱成像系统中采集这4类物质高光谱图像,提取并分析他们的高光谱数据及特征,采用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一阶导数作为数据预处理方法,选用主成分分析进行数据降维及可区分性研究,结合主成分个数的优选建立判别分析模型,建立了原棉杂质检测模型,并对比分析所建立的不同检测模型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一阶导数3种方法均能有效消除光谱曲线的基线漂移现象,使原有特征峰更加明显;检测模型的主成分个数优选为8;对应原始光谱、多元散射校正、标准正态变量变换和一阶导数预处理的判别分析模型测试集准确率分别为100%、90%、93.33%和100%,证实了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能够对原棉杂质进行有效检测识别。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融合迁移学习和集成学习的服装风格图像分类方法
    游小荣, 李淑芳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9): 127-133.   DOI: 10.12477/xdfzjs.20240915
    摘要127)      PDF (5286KB)(44)    收藏
    针对服装风格人工分类受主观性、地域等因素影响而造成的分类错误问题,研究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服装风格图像分类方法。首先,在FashionStyle14数据集基础上筛除重复或无效图像,构建服装风格图像数据集;然后,采用迁移学习方法,对EfficientNet V2、RegNet Y 16GF和ViT Large 16等模型进行微调训练,生成新模型,实现基于单个深度学习的服装风格图像分类;最后,为进一步提高图像分类的准确性、可靠性和鲁棒性,分别采用基于投票、加权平均和堆叠的集成学习方法对上述单个模型进行组合预测。迁移学习实验结果表明:基于ViT Large 16的深度学习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最佳,平均准确率为77.024%;集成学习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基于投票的集成学习方法在相同测试集上平均准确率可达78.833%。该方法为解决服装风格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可控交联PVA导电水凝胶织物柔性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
    黎顺洋, 诸葛承耀, 吕汪洋, 李楠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1): 35-45.   DOI: 10.12477/xdfzjs.20241104
    摘要127)      PDF (11131KB)(51)    收藏
    为了制备交联程度可控的导电水凝胶,以聚乙烯醇(PVA)为原料,添加羟丙基纤维(HPC)来控制水凝胶的交联度,制备了羟丙基纤维-聚乙烯醇(HPC-PVA)导电水凝胶溶液。将水凝胶溶液涂覆在涤氨织物上,通过循环冷冻-解冻法制得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HPC-PVA)导电水凝胶织物。对导电水凝胶织物的形貌、组成、机械性能、抗冻性、热稳定性及传感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HPC质量分数为2%、PVA质量分数为10%时,HPC-PVA导电水凝胶织物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断裂强度为16.77 MPa)、优异的抗冻性、较好的导电率(1.48 S/m),对人体运动以及面部微表情变化具有较好的灵敏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核壳结构PEDOT:PSS/SA@MXene复合纤维及其吸波性能
    徐文玉, 王慧雅, 朱曜峰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2): 10-28.   DOI: 10.12477/xdfzjs.20241202
    摘要127)      收藏
    针对吸波纤维制备工艺复杂、力学承载性差、性能不稳定等问题,文章以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和海藻酸钠(SA)的复配液为纤维壳层纺丝液,以二维过渡金属碳氮化物(Ti3C2Tx MXene)分散液为纤维芯层纺丝液,通过同轴湿法纺丝一体化成型工艺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PEDOT:PSS/SA@MXene(PA@M)复合纤维,并对复合纤维的形貌、结构、力学特性及电磁参数等进行详细的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组分调控和结构优化,PA@M复合纤维可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纤维最大断裂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63.12±2.56) MPa和(23.28±1.67)%;当芯层分散液的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所制备的PA@M复合纤维具有最优的吸波性能,其最小反射损耗可达63.39 dB,有效吸收带宽为3.20 GHz。研究结果可为新型高性能吸波纤维的设计、制备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在药物输送领域的应用
    杨海贞, 魏肃桀, 马闯, 周泽林, 胡亚雯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56-67.   DOI: 10.12477/xdfzjs.20241007
    摘要126)      PDF (7283KB)(23)    收藏
    药物输送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递送药物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随着患者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药物输送方法无法充分适应患者体内的需求。而基于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的给药系统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节孔隙率、良好的机械耐久性、药物包封性、生物相容性和高缓释性能,为药物载量和可定制释放特性提供了兼容的环境。文章通过对静电纺丝原理以及药物封装方法的阐述,体现了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膜作为新兴药物输送载体的独特优势,同时探究了不同种类的载药纳米纤维膜在未来应用中的可能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静电纺丝法可以制备出不同形貌结构的纳米纤维,并通过合理结构设计可以调控药物在体内的释放行为和效率。因此,将载药纳米纤维功能化,可以得到具有药物缓释、抗菌、消炎等性能的药物输送系统,可为解决某些药物应用困难、收效甚微的难题提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木棉/棉水刺非织造布的制备及吸油性能评价
    贾雪如 , 温 润, 崔运花, 李娜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9): 73-82.   DOI: 10.12477/xdfzjs.20240909
    摘要126)      PDF (9803KB)(44)    收藏
    为了探究木棉制品在面部油脂吸附中的应用,将木棉和棉纤维以5种不同的比例(0∶10、3∶7、5∶5、7∶3、10∶0)混合梳理成纤维网,通过三道水刺加固制成非织造布。测试并表征了这5种非织造布的表面形貌、孔径分布、表面润湿性、吸油性能和瞬间吸附性能,并与市面上现有的吸油面巾纸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刺不会破坏木棉的空腔结构,且5种样品均具有很好的疏水亲油性;当木棉/棉混合比为7/3时,非织造布的吸油倍率(31.28 g/g)和保油率(94.69%)最高,且油液主要会附着在纤维表面、纤维与纤维间隙及纤维空腔中;此外,当木棉与棉的混合比为5/5时,0.5 s内的平均吸附速率最大(1.569 g/s)。研究表明木棉/棉水刺非织造布具有很好的吸油保油性能,为后续开发绿色环保木棉基吸油面巾纸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网络模型的《朝元图》服饰色彩分析与应用
    王晓天, 刘文波, 王雨薇, 刘锋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125-134.   DOI: 10.12477/xdfzjs.20241014
    摘要126)      PDF (10061KB)(20)    收藏
    为了客观地探究和反映元代壁画《朝元图》服饰的色彩设计思维,以260位神仙的服饰为研究对象,对其色彩特征和搭配关系进行量化研究。首先逐一去除每位神仙图像中的非服饰部分,使用中值滤波降噪平滑,建立样本库。再使用K-means聚类算法分别对男性和女性服饰进行色彩提取,使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挖掘色彩搭配规则,并以色彩网络模型呈现二元色彩搭配情况。然后基于孟塞尔色彩体系理论,进行色彩属性及色彩调和方式分析,发现《朝元图》男女服饰色彩都分为6种色系,色彩分布规律一致,色彩搭配多使用冷暖对比与明暗对比的调和。最后依据所得色彩网络模型,结合孟塞尔色彩理论挑选色彩搭配规则,进行瑜伽服色彩设计。研究结果可为现代服饰色彩的设计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GA交联PVA/SA静电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湿气发电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0): 40-47.   DOI: 10.12477/xdfzjs.20241005
    摘要124)      PDF (8608KB)(21)    收藏
    为解决静电纺纳米纤维膜湿气发电器件吸湿后纤维易变形的问题,提高湿气发电器件的循环使用性能,采用戊二醛(GA)对聚乙烯醇(PVA)和海藻酸钠(SA)进行交联改性,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戊二醛改性聚乙烯醇/海藻酸钠(G-PVA/SA)纳米纤维膜,并将其应用于湿气发电。文章对G-PVA/SA纳米纤维膜的化学结构、微观形貌、结晶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表征,研究了G-PVA/SA纳米纤维膜湿气发电机的发电性能和循环性能,并探索了其在监测传感方面的应用。结果表明:GA可使PVA/SA分子间发生交联,交联后的纺丝液粘度增加,所制备的G-PVA/SA纳米纤维膜纤维直径增大,结晶度上升,力学性能提高,但亲水性降低,其湿气发电性能略有降低。PVA、SA分子间的交联有效提高了纳米纤维的吸湿稳定性,保证了其湿气发电的循环稳定性。当溶液中加入GA的质量分数达2%时,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膜在经10次循环后,湿气发电输出电压由0.38 V降至0.36 V(器件面积2 cm×2 cm),输出电压性能仅下降6.5%。基于其吸湿发电功能,该器件可有效监测湿气源(如人的手指等)的运动变化和人体呼吸的强度,在环境微能源采集、监测传感等方面表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石墨烯/聚丙烯腈皮芯结构纤维成型构筑及功能性
    崔瑞祺, 商元元, 李娟鹃, 张浩, 史宝会, 房宽峻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2): 1-9.   DOI: 10.12477/xdfzjs.20241201
    摘要123)      PDF (12472KB)(102)    收藏
    石墨烯在纤维中的分布、含量及微观结构等因素影响复合石墨烯导电纤维性能。文章提出以石墨烯为导电基材一步法构筑导电纤维的研究策略,采用微流控湿法纺丝工艺制备石墨烯/聚丙烯腈皮芯结构复合纤维,探究皮层和芯层纺丝液流量对石墨烯取向排列、纤维导电和电热性能影响规律。通过微观形貌观察发现,复合纤维皮层石墨烯取向随着纺丝液流量的变化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皮层流量为0.10 mL/min时石墨烯取向最佳。高度取向的石墨烯赋予复合纤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使复合纤维的强度和电导率分别达到241.38 MPa和3.94 S/cm。在4 V电压下,复合纤维表面的温度达到约48.3 ℃,热响应速率为2.0 ℃/s。研究表明通过调控不同的皮芯流量,调整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可以成功制备出以石墨烯为基材的复合导电纤维。研究结果可为石墨烯复合加热纤维的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