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电子织物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研究进展
    尹云雷, 郭成, 杨红英, 李虹, 王政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12.   DOI: 10.19398/j.att.202207026
    摘要1964)      PDF (6315KB)(286)    收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各种类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将织物与电子器件相结合的电子织物有望在健康监测、运动监测、智能医疗和人机交互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回顾电子织物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参考。重点讨论了电子织物在传感,发光,能量收集和能量存储中的趋势和最新进展。并提出了电子织物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制备及可靠性
    张惠蓉, 夏兆鹏, 陈浩, 潘佳俊, 王涛, 刘晓辰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3-27.   DOI: 10.19398/j.att.202208029
    摘要1668)      PDF (4712KB)(92)    收藏
    可穿戴电加热元件在人体热舒适调节领域具有重要意义。电加热材料的研究与发展,促使电加热元件的加热性能得到不断提升,功能实现多样化。目前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研究除材料性能研究外,缺少研究元件与实际应用需求间的差距分析。为分析目前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的可靠性及发展趋势,对不同材料的一维线性、二维平面及三维气凝胶状元件的制备工艺、性能、有害物质引入途径进行了讨论,发现先进的可穿戴电加热元件距离成熟的产品应用仍存在制备成本高、不耐水洗、柔性差、不透气及有害物质残留等问题。可穿戴电加热元件研究涉及材料选择、工艺制备、人体服用舒适性,但实际使用的可靠性,如元件的柔性、透气性、安全性及耐用性易在研究中被忽视。先进的可穿戴电加热元件满足使用需求的潜在解决方案为:综合应用不同材料以节约成本,优化制备工艺避免有害物质的残留,改进元件结构以提高其可靠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可穿戴设备的能源供给研究进展
    梁嘉文, 李婷婷, 严占林, 张斌, 曹重阳, 傅智芳, 陈乃超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8-39.   DOI: 10.19398/j.att.202207028
    摘要1617)      PDF (2195KB)(93)    收藏
    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可穿戴技术逐渐成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各行业对智能可穿戴设备能源供给的持续性和独立性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为满足低能耗、高效率的设备要求,开发从人类生理和外部环境直接获取能源,强化能源供给独立性的技术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针对可穿戴设备的能源供给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了微能采集和能量储存两个部分的研究现状,列举了两者集成的应用研究;其次论述了微能采集和能量储存技术与自供电传感器结合的研究方向;最后对可穿戴设备供电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有利于促进可穿戴设备在智能持续化巡检中的应用,为供能行业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PEDOT:PSS在柔性可穿戴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吕东方, 曹漪玟, 宋立新, 熊杰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40-53.   DOI: 10.19398/j.att.202204037
    摘要1578)      PDF (2988KB)(87)    收藏
    新一代柔性高效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并具备质轻、可溶液加工等特点,为柔性可穿戴电子供能,在可穿戴领域潜力巨大。聚(3,4-乙撑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oly(3,4-ethylenedioxythiophene): polystyrene sulfonic acid, PEDOT:PSS)是一种典型的导电高聚物,具备高导电性能、高透明性、强机械柔性等特点,在柔性太阳能电池中应用广泛,也是影响柔性太阳能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综述了PEDOT:PSS作为电极、空穴传输层在柔性太阳能电池中的研究现状,总结提升PEDOT:PSS相关性能的方法,并对柔性太阳能电池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用于个人热管理的被动调温服装材料研究进展
    韩梦瑶, 任松, 葛灿, 方剑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92-103.   DOI: 10.19398/j.att.202205055
    摘要1549)      PDF (2688KB)(119)    收藏
    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的温度调控对于维持人类热湿舒适具有重大意义。服装作为人体的防护屏障,对人体的热湿舒适管理起着关键作用。由于传统纺织品缺乏温湿度调控机制,无法在极端环境下对人体做到有效防护,因此具有功能性与个性化的服装材料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介绍了被动调温服装概念及原理,归纳总结了新型服装保暖材料、反射(辐射)材料、远红外发射材料和光热转换材料等被动保暖服装材料,传导降温材料、相变降温材料、反射降温材料、中红外高透过(发射)辐射降温材料等被动降温服装材料以及双面调温服装的工作原理和研究进展,并展望了被动调温服装材料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石墨烯/碳纳米管功能针织面料的结构与性能
    宋倩倩, 邵怡沁, 陈慰来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64-72.   DOI: 10.19398/j.att.202203039
    摘要1539)      PDF (6811KB)(98)    收藏
    为了研究石墨烯/碳纳米管(GNs/CNTs)功能针织面料的结构与性能,选用3种不同组织涤纶针织面料,采用简单的控压喷涂法制备GNs/CNTs功能面料,通过SEM和FTIR分析GNs/CNTs喷涂分布情况,并对复合织物进行断裂拉伸测试、导电性能及电热性能测试,结果表明:GNs/CNTs呈相互缠绕勾连状态均匀粘附在涤纶针织面料纤维和纱线表面且未在织物表面成膜,织物结构清晰可见;GNs/CNTs能改善织物的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GNs/CNTs网眼织物的电导率高达1 567 S/cm;GNs/CNTs功能针织面料在低电压下具有较好的电热性能,在不同组织面料中表现各异,其中纬平针织物升温速率快且发热效率高,网眼织物在10 V电压下可在15 s内升温至116.3 ℃。GNs/CNTs功能针织面料在智能服装、医疗保健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织物触觉舒适度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翟淑娜, 苑洁, 娄琳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73-81.   DOI: 10.19398/j.att.202203070
    摘要1510)      PDF (1662KB)(53)    收藏
    具有超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技术为织物触觉舒适度的大脑感知表征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在国内外文献基础上,归纳了ERPs技术在织物触觉舒适度感知表征中的研究进展,得到与织物轻微触感舒适度和接触压力舒适度感知相关的诱发电位成分分别为P50、P100、P200、P300和N450,并从物理、生理和心理3个方面探讨了将ERPs技术应用于织物舒适度感知过程中需注意的影响因素,为该技术与织物舒适度感知的深度结合提供应用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刺绣技术在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进展
    冯源, 周金利, 杨红英, 王政, 熊帆, 杜立新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82-91.   DOI: 10.19398/j.att.202204021
    摘要1501)      PDF (4824KB)(90)    收藏
    刺绣是制备智能纺织品的常用技术之一,因其优异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工艺再现性与生产效率等技术优势,在智能纺织品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为助力纺织产业的智能化升级转型,本文首先系统性地论述了刺绣设备的发展及常见问题;然后着重介绍了刺绣技术在信号识别与信息传输、生物传感、物理传感以及其他智能纺织品研究应用;讨论了刺绣技术跨领域合作趋向、推动技术向产业转移等问题;最后对其在智能纺织品中的技术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织物电极的制备及其在间隔织物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研究进展
    周随波, 王哲山, 胡建臣, 张克勤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54-63.   DOI: 10.19398/j.att.202204060
    摘要1484)      PDF (5804KB)(89)    收藏
    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技术与传统纺织品的融合,为智能纺织品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更多的应用方向。然而基于纺织品的TENG输出仍处于较低的水平,织物结构上的导电层影响电荷传输可能是原因之一。本文从织物基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导电层和特殊间隔织物结构研究出发,综述了摩擦纳米发电机的织物电极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间隔织物TENG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织物电极阻碍其输出的潜在困难和严峻挑战。希望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加深智能纺织品与TENG之间的联系,也能为未来可穿戴TENG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生物基化学纤维纺织品环境影响核算与评价分析
    胡雪睿, 贺婷婷, 彭妍妍, 丁雪梅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4): 20-28.  
    摘要124)      PDF (1152KB)(46)    收藏
    生物基化学纤维纺织品在学术界和工业界被认为是绿色纤维制品,然而,其环境属性的核算与评价尚未有系统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统计计量和内容分析法系统研究了2010年至2022年间发表的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其制品的环境影响相关文献。在2382篇相关文献中,95%以上的文献围绕在生物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材料开发和性能研究,仅有8篇文献采用了生命周期方法核算与评价了7种生物基化学纤维及一次性制品的环境影响,产品类型较为单一;核算边界集中在原材料获取和废弃处理阶段,未涉及全生命周期研究;生物碳核算方法仍有争议,不同的计算方式会得出不同的结果;核算指标聚焦在全球变暖潜势和酸化潜力;结果显示生物基化学纤维在资源消耗和毒性风险方面性能优于石油基,但也可能加剧土地使用和水污染。生物基化学纤维纺织品环境影响核算与评价存在较大研究空白,建议今后从全生命周期角度,结合生物基纺织品特性选择核算指标和核算方法来进行多维层面的核算与评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三维虚拟试衣技术在服装设计与性能评价中的应用进展
    薛萧昱, 何佳臻, 王敏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12-.  
    摘要116)      PDF (2347KB)(70)    收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服装领域的三维虚拟试衣技术研究现状,简要介绍了三维虚拟试衣技术的构成,展示了三维人体测量技术、三维人体建模技术以及三维服装建模技术近年来的最新进展,并着重分析了近年来三维虚拟试衣技术在服装设计与性能评价中的应用。利用三维虚拟试衣技术,设计者能够对服装结构和图案进行参数化设计,进一步推广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块化协同设计,针对特殊体型人群设计高质量服装;服装开发人员不仅能够对服装的悬垂性、图案颜色搭配等美观性能进行评价,而且能够利用服装压力、应力图谱以及衣下空气层厚度指标等对服装合体性、压力舒适性以及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最后,根据目前三维虚拟试衣技术在应用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引出,其在未来将不断引入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并向自动化、智能化、高精度且低成本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服装图像生成研究进展
    施倩, 罗戎蕾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36-.  
    摘要116)      PDF (2912KB)(71)    收藏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逐步运用在服装零售、电子商务、趋势预测、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等服装产业技术中,并广泛覆盖相关品类的服务与产品。深度学习领域,图像生成模型主要包括深度信念网络(DBN)、变分自编码器(VAE)、生成对抗网络(GAN)。文章围绕GAN研究前沿对其变体发展进行分类梳理,将应用于服装领域最为广泛的条件生成对抗网络(CGAN)在Text to Image、Image to Image、Image to Video中的相关研究成果加以介绍,并分析其优化历程、优缺点以及适用类型;列举GAN在服装图像生成中的具体应用,包括服装横幅广告自动生成、个性化服装推荐与生成、服装与图案设计、虚拟试衣;最后针对服装图像生成研究挑战作出总结。研究认为,未来可在多模态生成模型研发、大规模时尚服装数据集构建、服装生成客观评估指标的3个方向展开研究。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VR/AR技术在服装行业中的发展与应用
    方超逸, 何佳臻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166-175.   DOI: 10.19398/j.att.202202009
    摘要102)      PDF (1283KB)(79)    收藏
    为进一步推动服装行业数字化发展以及拓宽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服装行业的应用,介绍了VR与AR涉及到的具体技术及其发展轨迹,并总结了VR/AR技术目前的主要应用领域。围绕整个服装产业链,在设计环节利用VR/AR技术能够开展面料设计、服装款式及结构设计;在性能评价环节利用该技术模拟服装使用的真实场景,实现基于虚拟场景的着装舒适性评价;在营销策划环节,利用该技术增强T台秀及虚拟试衣的视觉体验。最后,从硬件和软件等方面对VR/AR技术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指出算法升级及应用生态构建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基于色彩网络的数码喷绘印花香云纱旗袍色彩分析
    陈希雅, 赵崧灵, 顾冰菲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176-185.   DOI: 10.19398/j.att.202204008
    摘要101)      PDF (3474KB)(52)    收藏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香云纱文化,厘清目前数码喷绘印花香云纱旗袍的主要色彩特征及配色规律,为设计师提供一定的配色参考。以205张数码喷绘印花香云纱旗袍图片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色彩提取及配色分析。首先对图像进行噪声消除和纹理平滑,利用八叉树量化算法基于HSV颜色空间分别提取单张旗袍图片的主色和辅色,然后利用聚类算法获得整体图片库的20个整体代表色、10个主色代表色和20个辅色代表色。最后利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得到主色与辅色之间的86条、辅色与辅色之间的66条色彩搭配规则,并绘制相应的配色网络图。结果表明:红黄色系及中低明度、中低饱和度的颜色是香云纱旗袍主要的色彩特征,同类色和类似色的色彩搭配方式使整体的呈现效果较为稳重典雅。研究结果可为相关产品图案或整体搭配的多样化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桑蚕丝织物蒸汽脱胶工艺及其性能
    叶艳丽, 郭佳兴, 傅雅琴, 陈文兴, 江文斌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21-231.   DOI: 10.19398/j.att.202206038
    摘要99)      PDF (4706KB)(59)    收藏
    针对桑蚕丝织物常规脱胶方法脱胶时效低且脱胶废液污染环境等问题,提出采用一种高效无污染的蒸汽处理方法对桑蚕丝双绉织物进行脱胶,通过对蒸汽脱胶工艺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探究,并选择脱胶完全的两种蒸汽脱胶工艺与常规碳酸钠脱胶法处理得到的桑蚕丝织物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105 ℃和110 ℃条件下,织物脱胶率与脱胶时间呈线性正相关,在115、120、125 ℃条件下,织物脱胶率与脱胶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当蒸汽温度为125 ℃,脱胶处理45 min的蒸汽脱胶工艺得到的织物力学性能最优,悬垂性能略差,其微观形貌和二级结构均未受到明显影响,且脱胶总时长缩短了45.83%。该蒸汽脱胶工艺对桑蚕丝双绉织物的脱胶具有可行性和可控性,并提高了脱胶效率,同时可为代替传统脱胶工艺提供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传统SK型与新型静态混合器的结构优化
    陈西锋, 陈晔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3): 1-11.  
    摘要90)      PDF (3571KB)(80)    收藏
    为了提高聚丙烯腈纤维的合成质量,从提高合成聚丙烯腈的三股物料混合均匀度出发,利用CFD技术进行多相流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探讨SK型静态混合器的元件结构参数及元件数量对混合器管内三股物料预混均匀度的影响,并分析相应的压力降变化等。结果显示当混合元件的宽度D=110 mm、长宽比L/D=1、元件扭转角α=270°时混合效率最高。以优化后的混合元件参数为基础设计一种新型静态混合器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以达到理想混合均匀度为目的,满足要求时的新型混合器的总长度约为传统SK型静态混合器长度的1/2。新型静态混合器的混合效率比传统SK型静态混合器约提高了50%,但压力降损失也较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线上销售的秋冬针织衫面料视觉感知与评价
    郑亮, 高倍倍, 温润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1-.  
    摘要79)      PDF (3571KB)(63)    收藏
    服装集视觉、触觉于一身,其品质高低需综合二者评价。线上销售产品的局限是消费者缺乏触觉体验,消费者满意度及购物效率因而降低。本文以线上销售秋冬纯棉和羊毛针织衫为实验对象,采用眼动仪及统计学分析方法探究消费者注视规律,并对消费者在面料实物和销售页面两个维度的视觉感知进行主客观分析与评价,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纯棉和羊毛面料的线上展示,消费者注视基本遵循横向先中间后从左至右,纵向由上至下的规律;面料各性能触觉感知较视觉评分高,表明消费者对线上销售商品的性能感知存在欠缺,而对于纯棉面料的保暖感以及羊毛面料的柔软感和厚实感,视觉评分已接近触觉,可一定程度反映手感。此外,两种面料的柔软感、弹性感和悬垂感易通过视觉感知获得,而能体现秋冬特点的保暖感和厚实感在线上展示时应通过辅助方式加以突显;销售页面应侧重针织衫侧面展示并辅以相关文字描述。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霉变棉衣物上微生物的鉴定与抑制
    肖雨嫣, 任泽华, 杨宇, 高源, 刘建立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40-247.   DOI: 10.19398/j.att.202205047
    摘要79)      PDF (4481KB)(75)    收藏
    为了确定霉变棉衣物上霉菌的种类,抑制纯棉衣物霉变,对霉变衣物上的霉菌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最终得到了7种霉菌。结果发现引起棉织物霉变的优势霉菌菌属为曲霉属霉菌和青霉属霉菌。采用 ITS 序列分析并进行同源性比较,鉴定出这7种霉菌分别为匍枝根霉、顶青霉、黄曲霉、芽枝状枝孢霉、桔青霉、杂色曲霉和茎点霉菌。将单个的优势霉菌接种到棉织物上,采用山梨酸钾、硫酸锌和苯甲酸钠作为抑菌剂,探究其对霉变棉织物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霉菌最佳抑菌浓度不同,且3种抑菌剂硫酸锌的抑菌效果最好。当山梨酸钾和硫酸锌添加量为0.12 g/100mL,苯甲酸钠添加量为0.14 g/100mL时为棉织物上混合优势霉菌最佳抑菌浓度。本文鉴定了棉衣物上致霉霉菌菌属,并确定了3种抑菌剂最佳抑菌浓度,为开发有效的纺织品防霉技术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棉纺智能化研究图谱分析
    曹吉强, 王勇, 唐新军, 陈超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1-7.   DOI: 10.19398/j.att.202206055
    摘要79)      PDF (6319KB)(83)    收藏
    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纺织行业智能化研究迅速开展。为了解国内棉纺智能化研究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基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采用可视化图谱对比分析法,利用CiteSpace科学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最近20年中各年度文献的发表量、研究单位与作者和关键词展开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目前中国棉纺智能化研究已初具规模,相关研究文献在数量上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研究单位和作者网络密度较小,交流较少及合作不够紧密,同时未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机制;通过对关键词图谱分析得出,智能化研究已属研究热点,数字化、智能化和节能成为棉纺智能化企业的研究趋势。最后,建议纺织高校、研究机构等不仅要加强与棉纺企业的合作交流,形成较为成熟的智能化体系团队,还要加快学科交叉融合以及与企业相互之间的深度融合,实现设备制造成本低、数据流通量大及智能化的自立自强,推动中国纺织行业智能化的可持续发展与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PVC/PVDC共混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周榆凯, 钱建华, 杨晶晶, 徐凯杨, 梅敏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45-152.   DOI: 10.19398/j.att.202206032
    摘要74)      PDF (8294KB)(28)    收藏
    为了探讨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共混膜的制备及性能,选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采用相转化法制备PVC/PVDC共混膜,研究PVC/PVDC共混体系的相容性、共混膜表面形貌和截面形貌,以及共混比和聚乙二醇(PEG)质量分数对纯水通量、截留率,动态接触角以及通量恢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C/PVDC共混比为4/6时共混膜的综合性能最好,纯水通量为212.9 L/(m 2·h),在0.1 MPa的压力下,对牛血清蛋白(BSA)的截留率为88.5%。PEG最佳质量分数为6%,此时纯水通量为336.6 L/(m 2·h),截留率为81.6%,瞬间接触角从81.1°下降到74.5°,恢复通量率从52.7%上升到85.7%。研究结果说明PEG可以有效地改善共混膜的亲水性和抗蛋白污染能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生物基锦纶56赛络菲尔纱的开发与性能
    卓辉, 刘新金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95-101.   DOI: 10.19398/j.att.202205039
    摘要70)      PDF (1547KB)(46)    收藏
    以精梳棉与生物基锦纶56(N56)混纺粗纱作为外包纤维原料,N56长丝作为芯丝,在加装全聚纺装置的QFA1528环锭纺细纱机上纺制粗纱与长丝间距、捻度不同的9种18 tex70/30JC/N56/N56长丝(5 tex)赛络菲尔纱,其中外包粗纱混纺比为70∶30。探讨当改变粗纱与长丝间距和细纱机捻度时,9种赛络菲尔纱的断裂强力、断裂强度、初始模量以及条干 CV和毛羽 H值变化。结果表明:当粗纱与长丝间距为 8 mm、细纱机设定捻度为120.34捻/10 cm时,所纺纱线的强力、强度、条干和毛羽最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防水透湿膜在纺织上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仇慧丽, 杨群, 崔进, 裴刘军, 胡庚昊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244-.  
    摘要68)      PDF (3846KB)(39)    收藏
    防水透湿膜是一种兼具耐水渗透性和水汽透过性的功能膜材料,其与纤维面料复合,可制备具有独特防护性和兼顾透气、透湿于一体的舒适型功能性纺织品。目前,用于可穿戴纺织品的人体环境交互领域的湿热传输膜材料主要有聚四氟乙烯疏水膜、聚氨酯亲水膜和静电纺丝纤维膜。本文对这3种防水透湿膜的结构、制备方法、防水透湿机理及应用性等进行综述,总结防水透湿膜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纺织上的应用趋势,并对未来智能防水透湿薄膜的研发重点做出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基于改进ShuffleNet v1的服装图像分类算法
    曾华福, 杨杰, 李林红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23-.  
    摘要67)      PDF (1715KB)(37)    收藏
    针对服装图像分类模型体积较大,缺少细分类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ShuffleNet v1的服装图像分类算法。该算法以ShuffleNet v1为基础,通过优化模块的堆叠次数和网络层通道数来降低模型的计算量,满足算法的实时性要求;嵌入通道和空间注意力模块,使得模型关注重要的特征信息,抑制无用的特征信息;设计非对称多尺度特征融合模块,加强模型的特征提取能力。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自建的衬衫服装数据集中准确率为88.31%,分别高于ShuffleNet v1、ShuffleNet v2、MobileNet v2和ResNet50模型2.77%、3.69%、1.98%、0.62%;所提算法在DeepFashion的部分数据集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与通用性;与基础模型相比,所提模型的参数量仅为0.73M,模型参数量减少了约60%,实现了模型准确率和推理速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纯棉针织物荔枝核天然染料小浴比染色工艺及其性能
    许亮, 沈林祺, 余志成, 王磊, 谢光远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32-239.   DOI: 10.19398/j.att.202207058
    摘要66)      PDF (1287KB)(72)    收藏
    为了有效利用荔枝核废弃资源,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并应用于纯棉针织物染色。首先选用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D对纯棉针织物进行阳离子改性,优化了改性工艺,并对改性前后纯棉针织物的Zeta电位和红外光谱进行了测试;然后优化了该纯棉针织物用荔枝核天然染料小浴比染色工艺,最后通过后媒染和抗氧化剂处理,提高了荔枝核天然染料的各项色牢度。结果表明:荔枝核天然染料染色纯棉针织物具有较高的染色 K/ S值,耐皂洗色牢度和耐摩擦色牢度都在3级以上,耐日晒色牢度可达到4级。最佳改性工艺:改性剂D 30 g/L,氢氧化钠10 g/L,80 ℃,30 min;染色工艺:染色pH值为7,元明粉用量0 g/L,90 ℃,60 min。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阳离子可染聚酯的流变性能
    黄铮, 孙燕琳, 肖顺立, 林雪燕, 包建娜, 张先明, 陈文兴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04-112.   DOI: 10.19398/j.att.202203075
    摘要65)      PDF (1574KB)(79)    收藏
    为研究阳离子可染聚酯流变性能,使用毛细管流变仪以及旋转流变仪对特性黏度相近的普通聚酯及阳离子可染聚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阳离子可染聚酯熔体与普通聚酯熔体一样表现出剪切变稀现象,为假塑性非牛顿流体。强极性磺酸基的引入使得分子间作用力变强且与基质极性的差距会使磺酸基之间聚集形成离子聚集体,所以阳离子可染聚酯熔体的黏度、结构黏度指数更高。可逆的离子聚集现象使得阳离子可染聚酯熔体对于温度、剪切速率的变化更加敏感。同时口模直径的增大使得熔体流动阻力、入口收敛流动、黏性耗散减少,造成阳离子可染聚酯熔体的剪切黏度上升,非牛顿指数增大,黏流活化能下降。旋转流变仪的实验结果说明,阳离子可染聚酯处于高温环境下时,磺酸基发生聚集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加剧,引起黏度的明显增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共价有机框架膜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
    马腾, 刘国金, 金万慧, 朱海霖, 雷彩虹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69-284.   DOI: 10.19398/j.att.202208002
    摘要65)      PDF (10934KB)(25)    收藏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COFs)作为一种多孔框架结构的高分子材料,具有密度低、孔隙率高及框架结构可修饰等特点,在水处理领域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将COFs制备成膜材料可使其性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拓展其应用领域。为推动COFs及其膜材料的发展,本文从COFs的结构特征出发,概括了COFs的合成和成膜方法;介绍了COFs膜材料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进展;最后分析了COFs在水处理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废旧纺织品服装回收再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综述
    陈爽, 黄倩雯, 刘灿, 王彩虹, 王璐瑶, 叶翔宇, 王来力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28-36.   DOI: 10.19398/j.att.202206029
    摘要65)      PDF (3187KB)(69)    收藏
    为研究废旧纺织品服装回收再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问题,采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对废旧纺织品服装回收再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中英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并讨论了废旧纺织品服装回收再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再生循环的环境效益计算与分摊方法、环境影响结果综合评价等问题。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的回收工艺处理同种废旧纺织品,或将废旧纺织品再生成不同的产品,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废旧纺织品服装再生循环的环境效益可通过扩展系统边界法进行量化,纳入再生原料的替换率和质量可提高计算精度,并可避免环境效益的主观性评价;废旧纺织品服装再生循环的环境效益在前后两个生命周期进行合理分摊,可避免环境效益的重复计算;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可实现不同再生方式环境影响的客观比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服装品牌可持续性量表开发与检验
    贺静宇, 陈李红, 何琳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194-203.   DOI: 10.19398/j.att.202204056
    摘要65)      PDF (1282KB)(73)    收藏
    为了更好地开展服装品牌可持续性相关研究,开发服装品牌可持续性测量量表。结合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界定了服装品牌可持续性的概念、结构维度及相应测量指标。通过对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检验量表信度和效度;并以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为结果变量对量表进行校标效度检验,最终确定了包括社会可持续性、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3个维度12个测量题项的量表。结果表明:量表整体结构良好,信效度通过检验;并验证了服装品牌可持续性各维度对消费者绿色购买意愿的预测作用以及量表实际应用性。研究结果为服装品牌可持续性提供有效的测量工具,为服装企业提高品牌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维生素E护肤纺织品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诗雅, 金肖克, 田伟, 李艳清, 祝成炎, 张红霞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93-300.   DOI: 10.19398/j.att.202206002
    摘要64)      PDF (1125KB)(70)    收藏
    维生素E由于其优异的抗氧化性能,被广泛添加到护肤产品中,近年来被应用于纺织领域,进行具有护肤功能的纺织品开发。本文首先综合叙述了将维生素E添加到纺织品中的两类制备工艺,即维生素E衍生物的转化以及负载包埋技术,介绍了其各自的特点和研究进展;其次说明了维生素E护肤纺织品护肤性能表征的现状,并提出了可行的性能测试方法;最后指出了未来维生素E护肤纺织品的创新发展趋势,以期对维生素E护肤纺织品的开发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三维间隔织物隔热性能的研究进展
    芮珂, 何佳臻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59-268.   DOI: 10.19398/j.att.202206022
    摘要63)      PDF (1196KB)(128)    收藏
    为了探究三维间隔织物的隔热性能,拓宽间隔织物作为隔热材料的应用范围,对目前国内外间隔织物隔热性能的研究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间隔织物作为隔热材料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其次分析了间隔织物的隔热机理,从原料和结构这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间隔织物隔热性能的因素;再次重点探讨了间隔织物分别与阻隔型、反射型和辐射型隔热材料复合后隔热性能的增强效果。未来应基于三维间隔织物的结构特征建立传热模型,优化间隔织物结构,同时根据使用场景优化复合方式,结合高性能纤维和隔热材料,研发高性能间隔织物复合隔热材料,以期在建筑、汽车、化工、功能服装等多个领域深入扩大应用。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棉织物用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研究进展
    梁亚静, 姚金波, 冯懋, 牛家嵘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85-292.   DOI: 10.19398/j.att.202207061
    摘要62)      PDF (1134KB)(67)    收藏
    为改善棉织物抗皱性能差的问题,从树脂沉积和共价交联的抗皱原理出发,将典型的无甲醛抗皱整理剂分为高聚物型、分子交联型及分子交联型高聚物3类。高聚物型包含壳聚糖,以树脂沉积为作用原理实现抗皱;分子交联型包含多元羧酸类、醛基类及离子交联类等小分子化合物,通过与织物产生分子间交联实现抗皱;分子交联型高聚物包含反应性有机硅和水性聚氨酯,通过树脂沉积和共价交联协同作用实现抗皱。分析了各类整理剂的抗皱机制及其对棉织物抗皱、强力等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无甲醛抗皱整理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用于细菌生物膜感染治疗的纳米纤维的研究进展
    赵树颖, 张莹洁, 李彦, 王璐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248-258.   DOI: 10.19398/j.att.202207023
    摘要61)      PDF (3497KB)(59)    收藏
    细菌生物膜是细菌通过自身分泌的胞外聚合物黏附在物体接触面上而形成含有多细胞的三维结构群体,生物膜导致的细菌感染给患者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造成危害,是目前医疗卫生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相比于浮游细菌来说,形成生物膜的细菌有更加复杂的形态结构与生理作用,导致抗生素难以渗透、常规剂量下疗效差,亟需新型的干预及治疗手段。纳米纤维因其比表面积高、表面可设计性强等优势成为了抗生物膜剂的优势载体,目前已被制成植入式医疗器械涂层及伤口敷料进行生物膜的应对。本文在总结生物膜的形成及危害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基于纳米纤维从防止生物膜形成、分解或靶向胞外聚合物基质、抑制信号分子等方法入手的生物膜清除方法,以凸显纳米纤维在预防及应对生物膜方面的潜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基于纺织品的浸轧-蓝晒工艺优化及性能评价#br#
    魏云航, 杜姗, 谭宇浩, 周美玲, 卢士艳, 杨红英, 周伟涛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191-.  
    摘要60)      PDF (3904KB)(29)    收藏
    为了研究纺织品蓝晒工艺的最佳实验条件,用K/S值对比棉、亚麻和蚕丝织物蓝晒效果,通过感光剂扩散及蓝晒实验分析颜色差异的原因,得到润湿性对载体蓝晒效果影响显著,调控载体表面感光剂扩散性对蓝晒效果至关重要。通过优化浸轧-蓝晒工艺,研究感光剂浓度、混合比例、曝光时间等因素对蓝晒效果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热重仪表征蓝晒棉织物形貌变化以及温度-质量变化关系,探讨普鲁士蓝沉积机理。结果表明:浸轧-蓝晒法棉织物最佳工艺为感光剂浓度140 g/L、混合比例VA∶VB=1∶1、曝光时间20 min;蓝晒棉织物表面均匀沉积大量固体颗粒,平均直径约(0.42±0.16 ) μm,且热重分析残渣率提升至14.22%,表明普鲁士蓝经过浸轧-蓝晒工艺成功沉积于棉织物表面;蓝晒棉织物强力损失约24.5%,伸长率无明显变化,耐水洗牢度4级,满足服用要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基于褶皱特征参数的男西装袖弊病类别的自动识别
    庹武, 郝潇潇, 郭鑫, 刘永亮, 陈谦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47-.  
    摘要59)      PDF (4724KB)(40)    收藏
    为实现自动判别男西装袖的弊病类型,提出了一种将图像处理技术与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判别方法。首先收集不同弊病类型的男西装袖图像,借用MATLAB平台,对图像进行灰度化、灰度增强、二值化等预处理,绘制褶皱部位的灰度曲线图;然后基于灰度曲线图以及二值化图提取褶皱宽度、褶皱深度和褶皱斜率等3个特征参数;最后将提取的特征参数和对应的弊病类型输入到BP神经网络中训练和识别,对男西装袖弊病图像的类型进行分类。结果显示,提出的方法对袖弊病类型的判别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静电纺芳纶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
    王灵晓, 徐桂龙, 唐敏, 梁云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36-144.   DOI: 10.19398/j.att.202206047
    摘要57)      PDF (15066KB)(40)    收藏
    为获得高效低阻的过滤材料,以间位芳纶为原料,采用静电纺丝的方法,通过对纺丝溶液和纺丝工艺的优化制备芳纶纳米纤维空气过滤材料,并研究纳米纤维的形貌和直径、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和热稳定性能。结果表明:当纺丝溶液溶质的质量浓度为8%、纺丝电压20 kV、进液流量0.3 mL/h、接收距离15 cm时,可制备得到纤维平均直径约为50 nm的纳米芳纶纤维过滤材料;当纺丝时间为5 h时,其过滤效率可达到99.5%,阻力仅为123.8 Pa,去除静电处理后过滤效率依然可以达到89.4%。此外,制备的芳纶纳米纤维过滤材料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和尺寸稳定性,在耐高温高效过滤领域具有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二氧化硅基纳米纤维气凝胶的研究进展
    卫智毅, 王慧, 余天培, 程辉, 马信, 李守柱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231-241.   DOI: 10.19398/j.att.202204046
    摘要57)      PDF (3751KB)(42)    收藏
    传统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具有超轻、低导热系数、高孔隙率和高比表面积的三维结构多孔材料,但由于其力学性能较差,严重阻碍了实际应用。为解决此问题,将柔性二氧化硅纳米纤维引入气凝胶中作为骨架材料,在保留传统二氧化硅气凝胶优异性能的基础上,还可展现出良好的形状记忆功能和机械稳定性能。本文追溯了二氧化硅基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其制备方法及相关机理,梳理了当前为突破其力学性能差的限制所做的努力和改进,以更好地应用于空气过滤、油水分离、催化剂载体、吸附、隔热保温以及压力传感等领域,期望推动二氧化硅基纳米纤维气凝胶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工序模块化的牛仔裤产品碳足迹核算与评价
    骆艳, 周荣星, 李新苗, 朱俐莎, 王来力, 吴雄英, 丁雪梅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204-210.   DOI: 10.19398/j.att.202206030
    摘要55)      PDF (4097KB)(49)    收藏
    为解决纺织服装产品工业生产阶段碳足迹评价工作量大、传统核算方法较难实现核算精细化等问题,采用基于模块化理论的碳足迹核算方法对三款牛仔裤产品(男式、女式和儿童牛仔裤)的工业碳足迹进行核算与评价,通过工序层级碳足迹单元(模块)的选择调用与积木式拼装实现产品碳足迹的快速和精准核算。结果表明:男式、女式和儿童牛仔裤从纺纱到制衣过程的碳足迹分别为7.30 kg CO 2e/件、7.24 kg CO 2e/件和4.16 kg CO 2e/件;男式和女式牛仔裤缝制工序(制衣工段中)以及儿童牛仔裤染色与上浆工序(织造工段中)的碳足迹最大,装饰唛和蒸汽的耗用是导致上述两个工序碳足迹较大的主要原因,可通过优化装饰唛的设计、选择更加环保的原材料、采用新型染色技术等手段减少两个工序的碳排放量;电力是产品生产过程中最主要的碳排放源,建议采用清洁电力来替代传统火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激光雕刻层级对绒布的外观特征效果影响
    吕雪珊, 李紫玉, 王雪琴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94-203.   DOI: 10.19398/j.att.202205002
    摘要55)      PDF (7622KB)(21)    收藏
    为了分析不同层级下的激光雕刻对绒布外观和特征的影响,探索激光雕刻在绒布上呈现的立体效果,在绒布上进行11个雕刻层级的实验,分别从织物的颜色、厚度与表面形态进行效果分析。结果表明:激光雕刻的层级对绒布的色彩明度值影响较大,并通过色差与聚类分析得出4个层次分明的类别;织物的厚度随着雕刻层级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激光雕刻的层级加深,纤维逐渐被熔融成平面,伴随着细小孔眼。该研究结果为激光雕刻技术在绒布上应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粘胶纤维的改性方法
    张俊奇, 郭勇德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2): 218-.  
    摘要55)      PDF (4748KB)(21)    收藏
    粘胶纤维改性作为改善纤维性能,赋予纤维功能性的方法,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改性可以赋予粘胶纤维抗菌、阻燃、导电、高吸附、磁性、抗炎、止血等功能,拓展了粘胶纤维应用领域。本文对粘胶纤维功能化改性方法进行了介绍,包括化学法中的接枝共聚、原位合成、化学交联、氧化和醚化;物理法中的后整理、等离子体处理和共混;生物法中的酶处理等方法。讨论了功能性粘胶纤维的应用及发展潜力,以期为功能性纤维的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纺织检测领域的研究进展
    梁慧芳, 张惠芳, 从明芳, 陈泽潭, 孙冲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6): 211-218.   DOI: 10.19398/j.att.202203026
    摘要54)      PDF (1766KB)(73)    收藏
    高光谱成像技术融合了二维成像和光谱技术,可以同时获取待测物的空间及光谱信息,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随着市场的发展,对纺织品的检测效率、检测过程的绿色环保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的检测方法。本文介绍了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原理、装置及图像数据处理方法,对其在棉花杂质检测、纺织品成分分析以及纺织品颜色测量等纺织检测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研究现状提出了高光谱成像技术在纺织检测领域的应用方向和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