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中医脉诊信息采集手套的研制
    王葎菲, 朱伟刚, 罗坚义, 黄爱萍, 谢 勇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2): 1-8.  
    摘要1180)      PDF (3726KB)(132)    收藏
    针对当前中医脉诊设备体积庞大、操作环境条件要求较高、灵敏度较低以及操作繁琐等问题,开发了一款基于柔性传感技术的脉诊信息采集手套。该手套的柔性传感器由十字交叉的碳纤维构成传感单元,分别分布在手套食指、中指、无名指指尖位置;以铜线为传导线,通过手指设计的夹层通道与传感单元连接,将脉诊信息传输至手背的电路板模块;信息数据通过电路板处理后发送至手机、计算机终端,并上传至云数据库。测试结果表明:在0~0.2 N脉压力范围内,传感器表现出超高的灵敏度(201.305 N-1),能有效识别微弱的脉冲信号;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恢复时间均为82 ms,能够实时监测压力信号的变化;在2.0 N的外力作用下,经过1000次循环测试,该传感器前后电阻变化率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该传感器具有长期稳定性的特性。该装置可以将脉诊信息数字化、规范化,可为中医临床诊断提供更稳定、丰富的数据提示及参考,也为居家自助诊脉以及云端诊病提供更多可能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层叠式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的构建及测试
    陈俊鹏, 王小东, 张积康, 吕鹏, 裴泽光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2): 9-17.  
    摘要981)      PDF (9540KB)(55)    收藏
    为实现对人体或物体的压力分布特征的监测,构建了一种层叠式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该系统由织物压力传感阵列、封装织物层以及数据采集模块组成,织物压力传感阵列由两层基底织物对向叠放构成,其中沿上层基底织物底面纬向和下层基底织物顶面经向分别等间隔缝纫有镀银导电纱线并印刷压敏材料,在经向和纬向导电纱线的交会处形成传感单元。对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的传感单元的电力学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构建的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传感单元电阻值的倒数与压强近似呈线性关系,展现出良好的压阻响应特性;经过500次循环压力测试,传感单元可对外界信号作出稳定的响应;采用双层叠合结构的压力传感阵列使织物压力分布传感系统中各传感单元初始状态一致性较好,并有效减轻了传感单元之间因串并联通路而引入的噪声干扰,因此可较好地呈现被测物体所施加压力的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提高动物福利的可穿戴产品研究进展
    沙莎 , 刘梦婕, 迟诚, 刘雅婷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2): 18-26.  
    摘要756)      PDF (3040KB)(32)    收藏
    为提高动物福利水平,降低动物疫病风险,从动物情感需求、生理需求和智能化疾病诊断角度出发,对动物可穿戴产品进行分析研究。在消减动物心理问题、监测动物行为和生命体征等方面,综述了可穿戴产品在提升动物福利方面的方法原理。分析发现:目前的技术水平虽然在理想状态下能够提高动物福利,但实际环境干扰因素多、产品续航低、穿戴时容易引起动物应激反应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动物在特殊环境下的功能需求。最后指出动物可穿戴产品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动物福利水平改善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一维结构可穿戴柔性传感器研究进展
    岳欣琰, 洪剑寒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2): 27-39.  
    摘要613)      PDF (5201KB)(134)    收藏
    随着智能可穿戴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智能化、多功能、易携带的可穿戴设备需求日益增长,可穿戴柔性传感器受到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一维结构柔性传感器具备优异适形性、高集成度和性能稳定等优势,有助于开发高性能、可连续生产、多场景应用的可穿戴柔性电子产品。文章分析了用于一维结构穿戴柔性传感器的导电敏感材料和柔性基底材料,对一维结构穿戴柔性传感器的制备工艺进行划分,从表面涂层、纤维制备以及结构变化方面总结了各种一维结构穿戴柔性传感器的设计和应用。文章讨论了一维结构柔性传感器当前研究中需要突破的工作,对其在可穿戴应用领域的发展前景提出展望,为相关可穿戴柔性器件的研究提供理论价值和工程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元宇宙时代下虚拟服装的研究进展
    顾善琪, 胡连信, 王泽峰, 陈 旭, 楼炯楠, 刘奇龙, 张格格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129-140.  
    摘要559)      PDF (2359KB)(184)    收藏
    虚拟服装是时尚产业中的新兴领域,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其发展前景和应用场景备受关注。为探讨元宇宙时代下虚拟服装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首先总结了虚拟服装运用的关键技术以及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调查研究发现,虚拟服装技术主要包括三维建模、动态模拟、渲染、交互等方面,其中动态模拟和实时渲染是技术难点和热点。这些技术的突破将进一步推动虚拟服装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为用户带来更加逼真、个性化的虚拟服装体验。然后介绍了虚拟服装的市场演化、应用场景等。在元宇宙时代,虚拟服装市场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大至游戏、社交、娱乐和教育等领域,这为虚拟服装带来了更多机遇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基于智能柔性织物传感器的漏尿频次监测系统研究
    周金利, 王 政, 周知艇, 李云飞, 熊 帆, 李红平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91-101.  
    摘要507)      PDF (5519KB)(67)    收藏
    为诊断每位尿失禁患者的漏尿频次,治疗尿失禁问题,在尿片中嵌入织物功能电极,连接到自制的可穿戴式尿失禁患者漏尿频次监测系统,制备出智能尿片,根据功能电极电阻值的变化监测漏尿的频次。结果表明:每个功能电极连续监测次数可达15次以上,平均准确率达86.2%,灵敏度达73.5 kΩ/(0.1 mL)。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尿失禁患者监测漏尿频次的简便方法,也可用于患者评估基本健康状况;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智能柔性织物传感器的应用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中国废旧军服面料回收利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刘洋, 姚响, 杨革生, 郁秀峰, 张耀鹏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119-129.  
    摘要201)      PDF (1472KB)(99)    收藏
    为促进废旧军服面料的高值化回收利用,总结了国内07式军服的种类及其面料特征,系统分析了目前开纤纺纱法、再生聚酯切片法、涤棉分离技术等废旧军服面料的回收利用方法,并对废旧军服面料回收再利用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研究表明:目前废旧军服面料的回收利用主要聚焦于涤纶组分的简单再利用或回收制备高值再生聚酯切片,较少关注军服面料中其余组分的高值回收利用。针对废旧军服面料中含量相对较高的涤棉混纺面料,采用有效的涤棉分离技术高效分离涤纶和棉纤维,并以此作为原料分别制备再生聚酯切片和再生溶解浆,进一步以再生棉浆粕为原料制备再生纤维素产品将非常有前景。因而,开发高效的涤棉分离、废旧涤纶和棉纤维的高值化利用技术是实现废旧军服面料综合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PLCL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润湿性调控与机理
    朱雪滢, 邓霁霞, 黄晨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1-9.  
    摘要182)      PDF (6966KB)(97)    收藏
    为探究三氟乙酸(TFA)对聚丙交酯-己内酯(PLCL)润湿性能的影响,通过调节静电纺丝溶液中六氟异丙醇(HFIP)和TFA的配比,在不添加任何亲水成分和后整理剂的情况下,通过一步法实现PLCL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的润湿性调控。将PLCL溶于HFIP和TFA的混合溶剂后进行静电纺丝,随着TFA体积分数从0增加到100%,PLCL大分子链段逐渐变短、纺丝液黏度降低,纤维平均直径从1.036 μm降低到0.611 μm,接触角从121°(液滴法)降低到46°(气泡法)。通过EDS、红外、热重、XRD及核磁氢谱测试研究机理,结果表明:TFA的加入并没有使PLCL分子产生新的化学结构,但会使PLCL中的PLA链段和PCL链段发生水解,导致PLCL大分子链段中疏水性酯基数目减少,PLCL亲水性增加。该研究结果可为简单高效制备出亲水PLCL超细纤维非织造材料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基于深度学习的机织物起毛起球客观评级分析
    吴骏, 徐天, 于坤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1-8.  
    摘要179)      PDF (5020KB)(172)    收藏
    为了有效克服目前人工检测速度慢、误差大、主观性强的问题,更快速、准确、客观地对机织物起毛起球样本评级,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特征融合的Wide-SqueezeNet网络。首先制作了两种成分不同的机织物起毛起球数据集。根据机织物起毛起球图像中毛球形状大小不一以及分布不均的特点,在网络中改进Fire模块,其中增加了短连接来解决训练中梯度发散等问题,在短连接中使用两个3×3小卷积核来减少计算量并且获取不同尺度的特征图信息,增强网络的特征提取能力来提高准确率;其次为了减少整体的计算量,在网络预处理时将图像统一到224×224大小,并且将网络中普通卷积替换为深度可分离卷积。结果表明,通过使用多尺度特征融合和深度可分离卷积来改进网络,机织物起毛起球的客观评级准确率可以达到99.333%。相比于基础网络SqueezeNe、Resnet、MobileNet、DenseNet、ShuffleNet,该方法的提升分别为2.220%、1.777%、2.666%、1.333%和2.220%。与人工检测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不等相比,该网络只需要0.072 s即可检测一幅图像,检测速度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基于改进YOLOv5和ResNet50的女装袖型识别方法
    曹涵颖, 妥吉英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45-53.  
    摘要175)      PDF (3633KB)(87)    收藏
    针对女装袖型分类繁多、特征识别困难、检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根据不同女装袖型的关联信息,结合注意力机制改进的YOLOv5目标检测网络和ResNet50残差网络,提出了一种女装袖子造型的自动识别方法。首先,从电商平台收集服装样本图像,按照长短大类和形态小类标记对女装袖型进行归类,建立了包含3600张图像的袖型数据集;其次,结合注意力机制改进的YOLOv5目标检测网络和ResNet50残差网络,设计了女装袖型识别方法;最后,在袖型数据集上开展模型训练,并通过实验验证袖型识别的效果。结果表明:改进YOLOv5和ResNet50相结合的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对女装袖型进行识别,整体识别准确率约93.3%。该女装袖型识别方法准确、便捷,可以实现大量服装款式的分类快速检测,提高服装设计效率,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应用,助力我国智能制造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B-PDA-G/PDMS导热绝缘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程春芬, 潘佳俊, 唐孔科, 夏兆鹏, 刘志涛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10-20.  
    摘要167)      PDF (23866KB)(26)    收藏
    为解决可穿戴电子设备中的散热问题,开发了一种高导热、高电绝缘性能的柔性热管理材料。通过选用氮化硼(BN)和石墨烯纳米片(GNPs)作为杂化导热填料,选取聚多巴胺(PDA)对杂化导热填料表面进行改性,然后与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混合,采用热压法制备了不同填料质量分数的B-PDA-G/PDMS导热绝缘膜。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扫描电镜等表征手段,探究填料B-PDA-G与单一BN对PDMS膜导热性能的影响,并评估其在纺织领域的应用可行性。结果表明:B-PDA-G/PDMS膜在低填料质量分数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力学性能、电绝缘性和导热性能。当BN与GNPs的质量比为5∶5,填料质量分数为30%时 B-PDA-G/PDMS导热绝缘膜的面内导热率最高可达7.63 W/(m·K),相较于BN/PDMS和纯PDMS膜分别提高了2.8倍和27.3倍。B-PDA-G/PDMS作为封装材料应用于电热织物中表现出良好的导热和散热性能,表明其在柔性可穿戴设备和电子器件的热管理中应用潜力巨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低聚物组成的双检测器色谱法分析
    李丽娜 , 高 峰, 王勇军, 陈文兴, 吕汪洋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38-44.  
    摘要161)      PDF (1046KB)(65)    收藏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中的低聚物会显著影响其加工性能和终端产品的品质。为探究PET中低聚物的组成,通过一步沉淀法提取PET中的低聚物,借助超高效聚合物色谱(APC)、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和示差折光检测器(RID)对自制的低聚物混合标准溶液进行标定,由外标法拟合各组分的标准曲线,建立定量检测低聚物组成的方法。结果表明:在240 nm吸收波长下,可获得分离度高且重复性好的低聚物色谱图;在测定范围内,相关系数R2>0.99,相对标准偏差RSD<2.00%,方法的线性关系及重复性良好。对未知浓度的试样进行检测可知,PET纤维中的低聚物包括环状二聚体、含一个二甘醇的环状二聚体、环状三聚体、环状四聚体,其中以环状三聚体和环状四聚体为主;所测试样品中,物理法再生PET中低聚物总含量最多,原生PET次之,化学法再生PET中低聚物含量最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茶梗儿茶素的制备及其对蚕丝织物的染色和功能改性#br#
    方娇娇, 赵培宏, 赵宜涛, 邓书义, 陈 新, 曹红梅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6): 1-8.  
    摘要158)      PDF (2124KB)(81)    收藏
    为提高茶梗废弃物的利用率,从中提取天然色素用于蚕丝织物的染色和功能改性。采用LC-MS、FTIR以及UV对茶梗提取物进行结构鉴定及表征;探究染色时间、染色温度、染色pH值等工艺参数对染色蚕丝颜色性能的影响,比较铁观音茶梗、铁观音茶叶、高山绿茶的提取物对蚕丝织物的染色性能以及抗紫外、抗氧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该茶梗提取物主要成份为儿茶素,对蚕丝染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染色时间70 min、染色温度80 ℃、染色pH 值为7.5;3种不同来源儿茶素染色性能相比,铁观音茶梗儿茶素染色蚕丝的表面得色量稍高,色牢度三者相当;3种儿茶素染色蚕丝的抗氧化和抗紫外性能较未处理蚕丝有大幅度提高,直接染色蚕丝的紫外防护系数UPF值均大于150,抗氧化活性均大于60%;采用铝离子前媒染后染色蚕丝的UPF值均大于230,抗氧化活性均大于70%,铁观音茶梗儿茶素染色蚕丝的抗紫外性能优于另外两种茶叶,抗氧化性能比绿茶低、与铁观音绿茶相当。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编织芯鞘型摩擦发电传感纱的结构参数对其性能的影响
    高 玥, 陶庆云, 孟粉叶, 晏雄, 胡吉永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1-12.  
    摘要156)      PDF (22328KB)(90)    收藏
    为满足人体呼吸运动日常长时监测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可拉伸编织芯鞘型摩擦发电传感纱,探究拉伸电极包缠捻度和编织层等结构参数对传感纱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增加可拉伸电极包缠捻度,传感纱的弹性伸长率随之增大,弹性回复率和短路电流减小;传感纱弹性回复率主要受编织角影响,电学性能受编织参数多效应影响,当编织根数为10、编织角为45˚时获得最大的短路电流,达到(0.06±0.01) nA;该传感纱在0.15~1.2 Hz频率范围内的短路电流随频率加快而增大,并在2000次循环运动过程中有良好的输出稳定性;将传感纱佩戴在人体腹部时能对不同的呼吸状态产生响应。测试结果表明,该编织芯鞘型摩擦发电传感纱可用于人体呼吸状态监测,对摩擦电式呼吸监测传感器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基于特征提取和图像分类的螺旋网疵点自动检测
    王博润, 张 宁, 卢雨正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36-44.  
    摘要150)      PDF (2505KB)(42)    收藏
    为了解决当前螺旋网人工疵点检测效率低、误检率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分类思想的螺旋网疵点检测方法。首先,对螺旋网图像提取多模式多尺度的LBP特征,充分表征螺旋网图像的信息,通过构建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分类器实现螺旋网疵点自动检测。结果表明:对于螺旋网疵点图像的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特征,采样半径为2,采样点个数为8时的均匀模式LBP的分类准确率优于其他模式和尺度的LBP,达到了100%,检测速度为0.48 s/张。通过对比不同的特征提取方法和分类器,验证了本文方法对于螺旋网疵点自动检测的适用性,可以实现纺织企业中螺旋网的自动化检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基于扩散模型的ControlNet网络虚拟试衣研究
    郭宇轩, 孙 林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118-128.  
    摘要147)      PDF (7158KB)(67)    收藏
    为快速生成特定服装款式的成衣效果图,采用扩散模型,应用ControlNet网络实现虚拟试衣。首先将人体的关键点检测图与深度图作为扩散模型的控制条件,生成姿态可控的虚拟模特;再通过Canny边缘图生成虚拟试衣效果图。以三款连衣裙为例进行虚拟试衣实验,并优化扩散模型控制条件的参数设置;最后将生成结果与三维建模虚拟试衣结果进行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结合ControlNet网络的扩散模型能够控制虚拟模特的姿态特征,通过服装Canny边缘图可以生成特定服装款式的虚拟试衣效果。该方法生成的虚拟试衣相较三维建模技术实现的虚拟试衣方法更具表现力,操作更加直观快捷,能够为设计师提供款式图的成衣效果可视化参考,从而提高服装设计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面向全色域转杯纺纱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构建及颜色预测
    汪燕燕, 薛元, 陈宥融, 石焕强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1-13.  
    摘要143)      PDF (6254KB)(103)    收藏
    为了能在色纺纱的纺纱阶段即时调控纱线颜色,减少混色成本,缩短工艺流程,结合三通道数控转杯纺纱的特点构建了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该模型可在纺纱过程中进行全色域范围内的色相调控、明度调控和彩度调控。为了解决色纺纱的测配色问题,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测配色系统,根据来样快速进行计算机测配色,节约成本,结合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的特点,从构建的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中选取混合样来进行颜色预测。从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颜色预测的结果发现,部分混合样的预测反射率明显低于实际的反射率,针对这个问题,重新构建了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来进行颜色预测得到新的预测反射率,并用插值替换的方法,把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结果中明显低于实际反射率的部分用新的预测反射率替换,得到最终的混合样预测反射率。结果表明:与传统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混合样颜色结果相比,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预测颜色并用插值替换法替换后得到的最终的混合样的颜色,色差平均值从1.48降低到1.04,且所有混合样的色差均能控制在2.0以内。该预测方法较传统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精度,所构建的全色域网格化混色模型和新的Kubelka-Munk双常数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多基色纤维混色色彩和混合比的预测。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改进MobileNet v2的服装图像分类算法
    李林红, 杨 杰, 蒋严宣, 朱 浩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93-103.  
    摘要140)      PDF (5712KB)(46)    收藏
    针对现有服装图像分类算法参数量较多,识别精度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注意力机制和迁移学习的改进型MobileNet v2算法。首先,选取MobileNet v2作为特征提取网络,确保服装分类算法的整体轻量性。其次,将通道与空间注意力机制嵌入特征提取单元,自适应地选择和强化有用的特征信息,从而提高服装图像分类算法的识别精度。最后,通过迁移学习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初始化,使得模型能够从源域中获得先验知识。在Fashion MNIST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的分类精度为93.28%,相较于Resnet50、Efficientnetv2_l、Shufflenet v2和Mobilenet v2等模型,分别提高了1.73%、1.22%、3.74%和3.05%;在DeepFashion数据集上的准确率为88.24%。此外,该算法参数量低至2.35M,单张图像推理速度仅为7.5ms,在参数量基本不变的的情况下提升了分类精度与推理速度。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弯钩纤维在转杯纺纱器内的运动模拟与形态分析
    龚新霞, 杨瑞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21-28.  
    摘要137)      PDF (2995KB)(51)    收藏
    为研究转杯纺纺纱器(输纤通道、滑移面和凝聚槽)中纤维弯曲形态的变化规律,借助数值模拟软件Rocky DEM 2022R1和ANSYS Fluent 2022R1,基于Fluent仿真得到的气流场数据,分别模拟了工况1(朝上后弯钩)和工况2(朝上前弯钩)弯钩纤维在纺纱器内的形态变化过程,对气流特征、纤维弯钩的伸直、弯钩的形成和凝聚槽内纤维伸直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输纤通道内气流速度梯度随气流流向递增,凝聚槽内气流速度分布不均匀,存在低速和高速气流区;两种工况的弯钩纤维的形态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在输纤通道出口至滑移面处,弯钩纤维呈现出不同形态;前弯钩纤维在完全进入凝聚槽时,弯钩部分会被伸直消除,而后弯钩纤维进入凝聚槽后,其弯钩部分难以完全被伸直;在凝聚槽内,前弯钩纤维的伸直度显著高于后弯钩。该研究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探索纤维形态的变化规律,可为生产优化和设计解决方法提供理论指导,对转杯纺输纤通道、转杯等关键部件的设计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填充物的力学性能对坐垫舒适性影响的仿真分析
    肖珂莹, 崔思怡, 林少武, 王雪琴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21-28.  
    摘要133)      PDF (9556KB)(31)    收藏
    将经编间隔织物和不同密度的海绵材料作为坐垫的填充物,通过分析坐垫上的人体体压分布情况,深入探讨坐垫的整体舒适度。首先,选择中密度海绵(28 kg/cm³)、高密度海绵(50 kg/cm³)及新型弹性材料经编间隔织物,对其进行力学性能进行实验。随后,采用有限元仿真法,对三种材料分别进行单轴压缩仿真,分析得出拟合度最高的本构模型;对经编间隔织物材料进行微元变形仿真,分析该材料变形量、压强、厚度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最后,建立弹性坐垫和中国50百分位男性的人体臀部(软组织+骨骼)仿真复合模型,分析臀部与垫面的体压分布数据,并利用体压测试仪验证仿真数据的有效性。结果发现:中密度海绵、高密度海绵及经编间隔织物在仿真分析后体压-应变拟合度最高(为99.24%)的本构模型选低密度泡沫较合适;可经过MATLAB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出经编间隔织物的变形量、压强、厚度三者之间的数学模型;经编间隔织物弹性坐垫垫面的峰值比中密度海绵弹性坐垫垫面的体压峰值大,比高密度海绵弹性坐垫垫面的体压峰值小,整体垫面体压分布情况较海绵坐垫更均匀;体压测试仪验证仿真数据与实际测试数据小于5%,表明仿真实验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经编间隔织物比海绵材料具有更好的支撑性和压力舒适性。这些实验结果的数据以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可为未来弹性坐垫产品的材料选择及开发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基于语义分割的织物疵点检测算法研究
    赵浩铭, 张团善, 马浩然, 任经琦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27-35.  
    摘要132)      PDF (2014KB)(86)    收藏
    针对织物疵点语义分割任务中数据分类不均衡导致疵点检测准确率不高的问题,文章在Resnet、U-net网络结构基础上设计了CS model网络,添加了适用于小疵点及条带状疵点特征检测的MSCA注意力机制。织物图像中,破洞、污渍等织物疵点像素,占比较少,相比于全图像素为小类别疵点,导致分割结果不准确。针对小类别疵点分割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将多类别Focal Loss损失函数引入于其中,该损失函数通过提高小类别疵点的权值,使分割结果更为准确。调整Focal Loss参数对比实验结果,采用mIoU、Acc和Loss数值作为实验评价指标,分别与U-Net、ResNet50、DeepLabV3和VGG16网络的语义分割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CS model网络可将小类别疵点分割精度有效提高几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纱线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耿聪, 王成群, 徐伟强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33-41.  
    摘要131)      PDF (1130KB)(35)    收藏
    纱线条干均匀度是评估纱线质量和质地的重要指标,对纺织品质量、性能以及加工工艺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准确快速地测定条干均匀度在纺织工业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综合讨论了电容式、光电式和图像处理3种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并对各自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重点讨论了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的准确度、评价指标和技术要领等,分析了影响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发展的相关因素,并从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和应用评价等角度讨论了条干均匀度检测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为纺织工业中的条干均匀度检测提供一定参考,从而促进纺织行业的工业生产和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熔喷非织造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刘 琛, 杨凯璐, 陈明星, 王新亚, 张 威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5): 116-129.  
    摘要128)      PDF (1274KB)(165)    收藏
    为了解熔喷非织造材料在制造工艺、结构设计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文章介绍了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常用高聚物原料的特性,分析了以其为原料所制备熔喷非织造材料的性能特点;总结了熔喷非织造材料在空气过滤、液体过滤、医用抗菌、智能电子纺织品等领域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未来熔喷非织造材料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熔喷非织造材料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拓展熔喷非织造材料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捻系数比对股线及其织物性能的影响
    陈兴栋, 刘新金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5): 41-50.  
    摘要126)      PDF (1704KB)(55)    收藏
    为综合反映捻系数比对股线及其织物性能的影响,选取涤纶粗纱和纯棉粗纱为原料,采用环锭赛络纺分别纺制18.5 tex涤纶单纱和29.5 tex纯棉单纱,然后对纺制的单纱进行反向加捻,分别纺制涤纶双股线和三股线以及纯棉双股线和三股线,优选纱线进行织造。通过改变捻系数比,在两个最优捻系数比的两边以及中间取值,探究捻系数比对相应的双股线和三股线强伸性、条干及其织物性能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捻系数比的增加,两种原料的双股线和三股线都有两个设计捻系数比。双股线第一第二设计捻系数比分别为、,三股线第一第二设计捻系数比分别为、。两种双股线在捻系数比为时、两种三股线在捻系数比为时,股线的强伸性,条干不匀率,毛羽H值综合性能都很不错。无论是双股线或者三股线,第二设计捻系数比的织物的撕裂性能和强伸性能优于同等条件下第一设计捻系数比的织物。文章解决了三股线与捻度设计的关系,为后面纺纱的过程提供了最佳配置,有利于纺纱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木质素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刘 亦, 刘元军, 赵晓明, 刘雁雁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6): 28-40.  
    摘要125)      PDF (11105KB)(87)    收藏
    为解决传统阻燃剂引起的环境问题,提高产品的可持续性,研发绿色环保的阻燃剂具有重要意义。木质素因含有丰富的芳环结构、脂肪族和芳香族羟基等活性基团,广泛应用于制备多种生物基阻燃剂。文章首先分析了木质素的分子结构,介绍了木质素的阻燃机理及在阻燃领域的应用进展;然后总结了木质素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发挥阻燃作用的两种形式,即物理协同作用和化学改性作用;最后对未来木质素基阻燃剂研究进行了展望,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和面临挑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聚氯乙烯纤维熔融纺丝及其结构与性能
    范洋瑞, 钱建华, 余德游, 郭玉海, 戴宏翔, 李成才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42-47.  
    摘要123)      PDF (2616KB)(91)    收藏
    为了通过熔融纺丝方法制备出性能优良的聚氯乙烯(PVC)纤维,在将聚氯乙烯粉体共混改性造粒的基础上,调整熔融纺丝的工艺参数,研究纺丝温度和牵伸倍数等工艺条件对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并对纤维的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取向度、表面形貌、截面形貌以及耐酸、碱腐蚀性能、阻燃性能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当喷丝板距离水浴1 cm距离、螺杆温度为160 ℃、喷丝板温度为190 ℃、热水浴温度为60 ℃、计量泵压力为2 MPa、牵伸倍数为4倍时,制得的PVC纤维性能较好,其断裂强度、断裂伸长率、线密度分别为1.16 cN/dtex、32.1%、12 tex,并且具有优异的耐酸、碱腐蚀性能和阻燃性能。研究结果为制备高性能的PVC纤维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Ω漩涡识别方法探究转杯凝聚槽漩涡对纺纱质量的影响#br#
    钱淼, 杨振斌, 石焕强, 向忠, 张建新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7): 13-21.  
    摘要123)      PDF (4156KB)(37)    收藏
    为了更为准确地识别与分析转杯纺转杯内复杂多变流场中的涡流情况,提出了一种结合Ω漩涡识别方法和图像处理的漩涡识别技术。文章对Fluent仿真得到的转杯流场进行了分析,得到了凝聚槽平面的漩涡数量与面积,并进一步探究了凝聚槽内漩涡分布对纱线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Ω漩涡识别方法对凝聚槽漩涡有较好的捕捉效果,经过图像处理后可以定量化分析转杯内部气流流场的涡流情况;凝聚槽内漩涡主要分布在输纤通道出口处以及背后气流交汇处;随着转速的提升,转杯凝聚槽内细小漩涡面积增加,不利于纱线聚合;较大直径转杯凝聚槽部位漩涡面积更小,有利于纤维聚合。文章通过图像识别的方式探究转杯内流场的漩涡分布特征,为优化转杯纺结构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季铵盐阳离子改性剂的合成及其在栀子黄染色棉织物中的应用
    朱秋昱, 张斌, 沈晓杰, 陈秋霖, 王磊, 余志成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80-89.  
    摘要121)      PDF (2199KB)(86)    收藏
    为了提升天然植物染料栀子黄在纤维素纤维上的染色性能,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以3-氯-2-羟丙基为反应基团、季铵盐为阳离子基团的阳离子改性剂,通过亲核加成反应在纤维素纤维上引入季铵基团,提升栀子黄染料对阳离子改性纤维素纤维的染色性能。借助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法(ESI-MS)、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合成的不同烷基链长的季铵盐改性剂分子结构进行表征。通过红外光谱图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图证实季铵盐化合物以醚键形式成功接枝在棉织物上。采用栀子黄染料对改性棉织物染色,比较不同烷基链长改性剂改性棉织物的染色K/S值发现,改性剂烷基链长为12时最佳,上染率为85.46%,K/S值为4.33。进一步研究染色工艺条件对染色织物K/S值、上染百分率以及色牢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染色温度为80℃,pH值为9,时间为60 min时,经3-氯-2-羟丙基二甲基辛烷氯化铵(CH-12)改性棉织物染色性能最佳,其上染率为88.07%,K/S值为4.71,耐皂洗牢度及耐摩擦色牢度均可达到3级以上。试验结果表明,CH-12改性棉织物可实现无盐染色,且改性织物的上染率、固色率、耐皂洗和耐摩擦牢度均优于未改性织物的传统有盐染色。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设计
    吕竞则, 戴宁, 胡旭东, 徐开心, 徐郁山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14-20.  
    摘要119)      PDF (1934KB)(148)    收藏
    针对基于光电非接触式及图像处理式的断纱检测方式对车间生产环境、安装位置、安装角度要求高且设备昂贵等问题,根据静电感应式检测基本原理,设计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对其总体结构及关键模块进行理论分析及实验测试,并搭建了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试验台对该传感器的功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虽然运动纱线速度及其材料是影响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的主要影响因素,但这两个因素所导致的电压波动在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关键模块后端输出点的数值远小于运动纱线在断裂和未断裂状态之间切换时所产生的电压波动。因此,检测静电荷感应式断纱传感器关键模块后端输出点的电压值,可实现对运动纱线断纱情况的准确判断。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聚乳酸纳米填料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进展
    邵烨华, 高召阳, 王龙飞, 田伟, 戚栋明, 严小飞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130-139.  
    摘要118)      PDF (2752KB)(80)    收藏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严峻,自然资源消耗严重,生物基可降解材料不断被开发来替代传统石油基塑料,文章主要对生物基可降解材料聚乳酸(PLA)及纳米填料增强复合材料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直接法和间接法合成聚乳酸的过程以及不同化学结构聚乳酸的物理和力学性能;阐述了不同形态纳米填料增强增韧聚乳酸的研究进展,以及在包装材料、生命医药、纺织等领域的主要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聚乳酸及其纳米填料增强复合材料的未来应用进行展望,为其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输毛管中流场状态对纤维丝束开松处理效果的影响#br#
    王 进, 程贺棚, 李 帅, 卢贺, 崔永志, 千翠娥, 于贺春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29-37.  
    摘要116)      PDF (3798KB)(59)    收藏
    纤维输毛管的设计对粘胶纤维或Lyocell短纤维丝束的开松效果至关重要。为了探究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开松机理以及管道内流场状态对纤维运动状态的影响,采用三维建模软件建立输毛管流场模型,在商用软件Cradle CFD中建立纤维丝束模型结合流场进行耦合计算,研究分析了2000根长度为38 mm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的运动过程。结果表明:纤维丝束在输毛管中受到流场作用的差异形成了纤维丝束运动的速度差,是纤维丝束开松的主要原因;输毛管的竖直圆形管道处存在较大的压力梯度,使纤维丝束整体受到压力差异,也为纤维开松创造条件;输毛管的锥型管位置处的速度场较复杂,有利于纤维丝束开松;管径的变化导致产生漩涡,阻碍了纤维的输送。研究结果可以为化纤与纺织行业输毛管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研究进展
    龚向宇, 王 群, 赵文潇, 王际平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2): 40-49.  
    摘要116)      PDF (3101KB)(27)    收藏
    为了更好地了解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研究现状,阐述了在织物表面构建金属有机框架结构,以赋予纺织品独特的功能特性;总结了现阶段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的主要制备方法,结合构建自粗糙结构和疏水剂整理,获得具有超疏水性能的功能纺织品,该类纺织品在自清洁、抗菌抗紫外、抗化学污染、油水分离和传感器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最后提出了基于金属有机框架的功能纺织品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不足,讨论了低成本制备稳定性良好的多功能纺织品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开发可持久的、高值化利用的多功能纺织品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抗菌热湿舒适复合功能服用面料的性能
    刘晓涵, 王宇轩, 谢 雯, 张红霞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52-59.  
    摘要114)      PDF (1921KB)(73)    收藏
    为开发热湿条件下穿着健康舒适的抗菌服用面料,以桑蚕丝为经纱,蜂窝抗菌涤纶纤维、天丝、蜂窝抗紫外涤纶纤维、蜂窝玉石涤纶纤维等混纺为纬纱,通过改变纬纱种类、织物组织及纬密等设计并试织了A、B两个系列共16种织物;并对其吸湿速干、抗菌与热传递性能等进行测试,运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对其抗菌性能、热湿舒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当纬纱中含有天丝成分时织物吸湿速干性能更佳,随着织物组织浮长变短、纬密增大,其吸湿速干性能整体呈下降趋势;织物具有优良的抗菌性,纬纱中蜂窝抗菌涤纶纤维含量越高,织物抗菌性能越好。织物热阻随着纬纱中天丝含量增加而减小,当含有蜂窝玉石涤纶纤维时织物热传递性能最佳;组织浮长更短的织物热传递性能更优。模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A系列中以天丝/蜂窝抗菌涤纶纤维/蜂窝抗紫外涤纶纤维(30/60/10)为纬纱并以16枚加强纬缎织造的织物抗菌热湿舒适性能最佳,B系列中纬密为46根/cm时织物抗菌热湿舒适性能最佳。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过硫酸铵浓度对PAN/PANI纳米纤维膜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
    苏祺, 高燕, 高晓平, 杨博琛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5): 1-8.  
    摘要113)      PDF (7520KB)(75)    收藏

    为了探讨过硫酸铵APS浓度对聚丙烯腈(PAN/聚苯胺(PANI纳米纤维膜电磁屏蔽性能的影响,得电磁屏蔽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纳米纤维膜基于静电纺丝技术,选用PAN纳米纤维膜为原料并浸入苯胺(An)酸溶液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氧化剂APS,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制备出PAN/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对PAN/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微观结构、增重率、电阻性能和电磁屏蔽性能进行测试,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确定最佳的APS浓度。结果表明,氧化剂浓度0.3 mol/L时,PAN纤维表面聚合的PANI紧密均匀,形成了良好的导电网络结构,屏蔽效能最佳。采用原位聚合方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优异防电磁辐射性能的PAN/PANI复合纳米纤维膜,为进一步开发具有电磁屏蔽性能的功能性纳米纤维纺织品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耐高温性能
    薛淑云, 叶 伟, 王 征, 夏平原, 管永银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3): 53-60.  
    摘要112)      PDF (4777KB)(140)    收藏
    针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熔点低、易蠕变的缺点,以复合材料热压加工环境为测试条件,通过分析不同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下的力学稳定性能,研究UHMWPE纤维的耐高温性能。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红外吸收光谱分析仪和力学性能测试仪等仪器设备,表征并分析了UHMWPE纤维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热压温度及时间对UHMWPE纤维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150 ℃及以下热压处理时,纤维力学性能随着热压时间的增加而变化不大;在160 ℃及以上热压处理时,长时间的热处理导致纤维力学性能下降明显,在160 ℃处理40 s时丝束断裂强力为153 N,强力损失为46.50%;当热压温度大于纤维熔点时,纤维强力出现急速下降,在170 ℃热压处理10 s时强力下降到了121 N,强力损失达到了57.80%。研究结果可为UHMWPE纤维复合材料的加工及应用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空气过滤用聚氨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金超, 梅硕, 杜雨佳, 马骉, 李虹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5): 18-22.  
    摘要111)      PDF (6356KB)(67)    收藏
    为拓展静电纺纳米纤维在空气过滤领域中的应用,以聚氨酯(PU)为原料,通过加入不同种类的盐,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树枝状PU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SEM)、接触角测试仪、红外光谱仪、自动滤料测试仪测试纳米纤维膜的微观结构、亲疏水性、化学结构和过滤性能。结果表明:PU质量分数14%条件下,添加有机盐TBAC,纺丝电压35 kV时,制备的纳米纤维膜的树枝状分叉结构明显;TBAC的加入使纤维膜的接触角由99.1°减小到82.8°;分叉结构使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性能显著提高,与纯PU纳米纤维膜相比,过滤效率从50.8%提高到93.6%,品质因子从0.009提高到0.073,可满足高效低阻空气过滤材料的需求。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基于机器视觉的机织物耐静水压性能检测
    倪嘉陆, 王若雯, 石文慧, 袁志磊, 徐平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18-26.  
    摘要111)      PDF (3984KB)(66)    收藏
    为提升机织物静水压检测效率,实现静水压自动评级,在优化视频采集模块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背景差分法,对不同表观机织物静水压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利用3D打印技术,实现采集设备和光源的封装;实时对视频帧进行掩膜、去噪和分割处理,以获得稳定有效的观测区域;利用优化更新背景策略的背景差分法,结合高斯混合模型,实现织物出水位置和帧位的实时记录,进而换算出织物耐静水压值。结果表明:该方法总体优于常规背景差分法、高斯混合模型背景差分法;对纯色和宽条格织物检测表现良好,误差在0.37%~2.77%;但对于细密的规则条纹和不规则印花织物误差较大,误差率在9.27%以上。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检测纯色和部分规则花纹织物,对复杂表观织物的适用性有待提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红外图像的织物水分动态传递性能测定方法
    胡嵩, 童梦霞, 张俊, 范振远, 张毅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1): 9-17.  
    摘要110)      PDF (2174KB)(93)    收藏
    为提升织物水分动态传递性能测定的准确性,解决图像技术测定过程中织物润湿区域提取困难的问题,选用了红外热像仪对织物水分动态传递过程进行观测,构建了一款基于红外图像的织物水分动态传递性能测定系统。系统可将录制的织物水分动态传递红外成像视频按设定的参数依次进行图像提取、分割、双边滤波处理和二值化处理,并将处理得到织物水分润湿图像按照像素比例自动换算成织物实际润湿面积值输出,以自动测定织物水分动态传递性能。采用该系统测量了6种织物试样的水分动态传递性能,验证了该测定系统的准确性,并分析了6种织物的水分传递性能差异。结果表明:该测定系统能计算出织物水分动态传递过程中各个时刻的润湿面积,且结果准确性高。测试数据分析发现,织物水分传递初期的速度与织物面密度和总紧度呈明显负相关,与理论分析一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吸湿速干材料的研究进展
    张月萱, 刘 亚, 庄旭品, 邱梦颖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114-124.  
    摘要110)      PDF (5191KB)(104)    收藏
    为研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吸湿速干材料并拓宽其应用领域,详述了吸湿速干材料的吸湿速干机理及对应模型,并介绍了市场上常见的和新出现的吸湿速干纤维,阐述了吸湿速干纤维及其处理工序,分析了近几年的吸湿速干机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材料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现状,以及常见的吸湿速干材料的后整理技术。最后讨论了目前吸湿速干材料的发展潜力,针对当前吸湿速干纤维和材料各方面的局限性,提出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钛磷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PET合成中的应用
    朱海鑫, 王勇军, 吕汪洋, 陈文兴
    现代纺织技术    2024, 32 (4): 29-37.  
    摘要109)      PDF (2134KB)(105)    收藏
    钛系催化剂兼具绿色、高效等优点,在替代锑系催化剂上拥有广阔的前景。为探究自制钛磷催化剂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缩聚过程中的催化性能,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UV-Vi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催化剂结构。此外,通过超高效聚合物色谱-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示差折射仪联用(APC-MALLS-RID)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热重分析仪(TG)表征所合成PET的分子量和热性能。结果表明:钛磷催化剂钛质量分数为17.10%;FT-IR谱图中,催化剂1567 cm-1和1438 cm-1位置出现了羧基中C=O的对称伸缩振动和反对称伸缩振动,羟基(−OH)的拉伸振动峰出现在3424 cm-1附近,证明催化剂中Ti离子和配体之间发生强烈相互作用,钛离子被成功配位;钛磷催化剂在催化预聚物反应180 min后可获得重均分子量为57240 g/mol的PET。DSC和TG实验结果表明,钛磷催化剂所制备的PET相比锑系催化剂热稳定性更优。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