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减少涤纶色纺纱纱疵的技术措施
    刘建林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117-121.   DOI: 10.19398/j.att.202107023
    摘要401)      PDF (992KB)(351)    收藏
    为控制色纺纱纱疵,保证布面效果,稳定织物风格,对色纺纱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梳棉精选新型锡林针布,采用柔性梳理,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减少并合根数、降低总牵伸倍数与牵伸不匀率、稳定条干水平,提升纤维伸直平行度;细纱工序适当放大罗拉隔距,增大钳口隔距块,减少细小纱疵。经过系列工艺优化措施,使色纺纱纱疵大幅降低,提高自络生产效率,改善布面质量,收到明显的效果。应用新型梳理器材和工艺优化措施,突破了传统工艺中“轻定量、紧隔距”的理念,可大大减少色纺纱纱疵,为色纺企业质量管理和工艺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电子织物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研究进展
    尹云雷, 郭成, 杨红英, 李虹, 王政
    现代纺织技术    2023, 31 (1): 1-12.   DOI: 10.19398/j.att.202207026
    摘要1902)      PDF (6315KB)(185)    收藏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受到关注。在各种类型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中,将织物与电子器件相结合的电子织物有望在健康监测、运动监测、智能医疗和人机交互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旨在回顾电子织物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全面的指导参考。重点讨论了电子织物在传感,发光,能量收集和能量存储中的趋势和最新进展。并提出了电子织物在智能可穿戴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海藻纤维的制备及其在纺织服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刘秀龙, 王云仪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26-35.   DOI: 10.19398/j.att.202103041
    摘要73)   HTML14)    PDF (1169KB)(148)    收藏

    海藻纤维制备方法有湿法纺丝、静电纺丝、微流控纺丝和离心纺丝等,其中湿法纺丝制备的海藻纤维力学性能、耐盐耐洗涤剂性能以及染色性能差,阻碍了其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大规模应用。通过纤维改性和功能化改造可改善湿纺海藻纤维性能,拓宽其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范围。从海藻纤维制备、纺织用海藻纤维性能改性以及纺织用功能型海藻纤维开发3个方面出发,比较海藻纤维不同制备方法间差异并总结纺织服装用海藻纤维力学、耐盐耐洗涤以及染色性能改性方法及纺织用功能型海藻纤维种类。最后指出功能型海藻纤维的制备方法和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服装销售定量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郑金峰, 罗戎蕾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27-35.   DOI: 10.19398/j.att.202104036
    摘要33)   HTML7)    PDF (1156KB)(111)    收藏

    服装销售预测是服装企业商品企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为有效帮助服装商品企划人员及相关学者根据实际情况快速选择合适的服装销售预测方法,对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灰色预测模型及人工神经网络4类定量销售预测方法从优缺点、优化历程及适用类型3个方面进行梳理总结,并对机器学习的部分组合算法进行举例与归纳。分析得出:时间序列法适用于历史数据离散程度小且影响因素少的短中期服装销售预测;回归分析法中多元回归法比一元回归法在算理上更适合具有多因素影响的服装销售预测;灰色预测模型适用于数据平滑且影响因素较少的服装销售预测;人工神经网络则适合销售数据离散程度大的时尚型服装销售预测。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现状
    计瑜, 刘元军, 赵晓明, 侯硕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1-12.   DOI: 10.19398/j.att.202106055
    摘要52)      PDF (1666KB)(108)    收藏
    电磁波干扰电子电气设备正常运行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电磁屏蔽能够有效地对电磁波进行防护。电磁屏蔽织物具有优良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还具有织物特性,是理想的电磁屏蔽材料。首先简述了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机理;其次介绍了电磁屏蔽织物的分类;然后分析了利用金属纤维、导电高聚物、石墨烯、MXene等材料,或运用化学镀法和磁控溅射法制备电磁屏蔽织物的相关进展;最后总结了各类电磁屏蔽织物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面向网购的服装尺码推荐系统构建与应用——以女式T恤为例
    牛蒙蒙, 吴长姣, 卢业虎, 汪明星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210-215.   DOI: 10.19398/j.att.202104026
    摘要22)      PDF (1697KB)(107)    收藏
    为了解决在服装网购过程中消费者不能现场试衣,导致所购服装合体性不佳、退货率较高的问题,以女式T恤为例,通过文献搜集、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的方式,确立了服装关键部位的合体性松量阈值及不同廓形的判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尺码推荐系统。系统数据库储存服装规格尺寸、用户个人尺寸等信息,前端采用bootstrap框架设计,后端使用C#语言开发,系统采用二次函数作为核心算法,通过计算与比较不同尺码的函数值,实现服装尺码智能推荐。经实验验证本系统的推荐准确率达88%以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购物疑虑,减少物流成本,促进服装电子商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二维材料MXene(Ti 3C 2T x)的制备、性能及其在纺织领域中的应用
    严小飞, 方杰, 朱晨凯, 李家炜, 祝成炎, 戚栋明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8.   DOI: 10.19398/j.att.202105030
    摘要97)   HTML16)    PDF (3040KB)(105)    收藏

    为进一步推动MXene (Ti3C2Tx)在纺织领域中功能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应用,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着重介绍MXene的制备方法,包括HF腐蚀法、原位产生HF腐蚀法、熔融盐法、电化学法、浓碱法等;详细综述了MXene在纺织领域的力学、电学、阻燃抑烟、储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了MXene在以纺织油墨、纤维、涂层等为载体的智能织物和柔性传感器等应用中的优异性能。最后指出了MXene在树脂基体中分散性较差,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和使用耐久性等不足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间位芳纶着色技术研究进展
    宋吉贤, 江华, 崔志华, 陈维国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9-17.   DOI: 10.19398/j.att.202105023
    摘要35)   HTML8)    PDF (791KB)(104)    收藏

    间位芳纶是一种新型高科技合成纤维,因具有极好的耐热性、阻燃性和稳定性而被广泛应用于阻燃服、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然而芳纶高分子链间作用力大、纤维结晶度高、纤维表面化学惰性强,使染料分子难以进入纤维内部或与纤维结合,导致芳纶染色性较差。目前,主要从两方面改善芳纶染色难题:通过提高温度、加入载体或改用非水染色介质等手段开发新型染色工艺提升染料上染率;对芳纶进行改性以提升芳纶可染性。文章对间位芳纶的着色技术现状进行综述,简要介绍了各类染色方法的基本原理及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芳纶结构与染色性能的关系,并总结了各染色方法所面对的挑战及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个性化文胸版型建立与优化
    成恬恬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216-221.   DOI: 10.19398/j.att.202103048
    摘要33)   HTML10)    PDF (2159KB)(103)    收藏

    为解决手工制版及服装CAD系统推板工作效率低、文胸版型不能随着女性体型的变化而快速成版的问题,以上下两片罩杯文胸为例,运用Matlae软件为开发平台,依据文胸版型图的数学模型,编写数据自动化计算、纸样自动化生成的程序,并设置胸围和胸差为控制变量来驱动运行代码,以得到新的文胸版型,从而实现文胸版型的个性化定制。结果表明:通过胸围和胸差两个变量可实现文胸版型数学模型的建立,且通过这两个变量来驱动Matlae程序的运行,可以生成与该变量相应体型的文胸版型图,并且实现了在2~3 s内快速完成文胸版型随体型变化的自动制版、推板或更新,提高了个性化定制快速服务能力。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壳聚糖-薄荷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能
    王秋萍, 倪张根, 崔慧明, 林涛, 杨云, 张瑞萍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48-158.   DOI: 10.19398/j.att.202103032
    摘要63)   HTML15)    PDF (4260KB)(102)    收藏

    为了开发缓释型芳香功能材料和纺织品,通过单凝聚法制备薄荷精油微胶囊,以粒径和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法优化薄荷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胶囊表面形态;通过红外分析固化前后囊壁分子基团的变化,并测试了薄荷精油微胶囊的缓释性、热稳定性等。结果表明,薄荷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为:以Span80和Tween80复配作为乳化剂,选择分子量约为30000的壳聚糖为壁材,芯材薄荷油与壁材壳聚糖质量比为1∶1,加入质量分数为100%(对壳聚糖用量)的戊二醛固化1 h。薄荷精油微胶囊的平均粒径约为2.8 μm,包埋率达66.67%,常温条件一个月后保留率为65.24%,高温(120℃)2 h后保留率为76.23%,红外分析表明壳聚糖经固化后形成交联结构,热重分析表明薄荷精油微胶囊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薄荷精油经过微囊化处理后提高了稳定性,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应用范围。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计算流体力学在服装传热性能评价中的应用
    陈慧臻, 戴宏钦, 潘姝雯, 胡珏, 陈曦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8-26.   DOI: 10.19398/j.att.202103026
    摘要30)   HTML17)    PDF (1333KB)(101)    收藏

    为突破传统实验手段与一维数学模型的局限,一些研究者提出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模拟人体-服装-环境系统的热量流动与传递过程,通过计算皮肤温度、传热系数等参数的方式评价服装的传热性能。文章概述了仿真方法解决服装传热问题的流程,揭示服装及人体几何模型建立、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设定的关键;从着装人体、服装结构、防护服装功能角度回顾了传热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总结了常用人体热生理模型的特征,介绍了热调节-CFD耦合系统在服装传热性能评价中的应用。现有模拟方法依然存在难以完全还原纺织材料、衣下空间分布、人体热反应等真实特性的问题,建议将动网格、用户自定义函数、数值模型耦合系统等作为深入研究方向,提高仿真评价的准确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色彩经济时代纺织品创新设计中的色彩策略
    贺显伟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13-117.   DOI: 10.19398/j.att.202106053
    摘要34)   HTML9)    PDF (4330KB)(99)    收藏

    色彩在纺织品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索色彩经济时代纺织品色彩创新设计策略,通过阐述色彩经济的内涵与价值,分析纺织品色彩创新设计面临的可持性设计、观念更替、色彩材料与加工艺等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纺织品色彩创新设计的策略。研究认为:开展生活方式研究、深入进行市场调研、注重科学的色彩搭配方法、关注流行色和传统色彩文化的应用,可为纺织品色彩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周荣鑫, 葛烨倩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41-46.   DOI: 10.19398/j.att.202011004
    摘要39)   HTML11)    PDF (4306KB)(99)    收藏

    为了获得性能优异的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并对材料的碳化工艺进行探讨,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高温碳化制备一维碳纳米纤维负极材料。对获得的碳纳米纤维的形貌、化学成分结构及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分析,得到优化的预氧化和碳化条件。结果表明:在预氧化条件为250℃、120 min,碳化条件为800℃、120 min条件下制得的碳纳米纤维具有较好的形貌特征及化学性能,平均直径为190 nm,此时碳结构更加有序,碳含量达到73.7%。通过组装锂离子电池测试电池充放电性能,得到在100 mA/g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达到568.4 mAh/g,经过100圈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77.3%。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纺丝加工技术探究
    王小华, 汪春波, 王炳奎, 冯卫芳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60-64.   DOI: 10.19398/j.att.202103001
    摘要33)      PDF (1078KB)(96)    收藏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纤维具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功能。从结晶干燥、纺丝熔体制备、上油、拉伸变形、产品拉伸力学性能与结构5个方面,对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纺丝加工技术深入探究。结果表明:结晶干燥按常规聚酯切片工艺执行;纺丝熔体制备不受气体氛围的影响,温度区间宽,但在螺杆中的停留时间对黏度降有很大影响;纺丝上油量明显高于常规品种;拉伸变形时,出现底部退绕不尽、过尾断头的问题;POY、DTY拉伸力学性能偏低,其中,POY的强度及断裂伸长明显低于常规产品,不利于后道加工的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产业化增速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聚四氟乙烯复合过滤材料的覆膜工艺及其性能
    聂孙建, 梁燕, 周冠辰, 杨东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85-92.   DOI: 10.19398/j.att.202012006
    摘要44)   HTML14)    PDF (3288KB)(95)    收藏

    为了探索聚四氟乙烯(PTFE)复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工艺及性能,以不同种类PTFE膜为主要原料,无纺布作为基材,采用不同的覆膜方式制备PTFE复合过滤材料。研究PTFE膜的种类、覆膜方式对PTFE/无纺布复合过滤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熔喷布与PTFE/无纺布复合过滤材料两者性能之间的不同。结果表明:以PTFE-A膜为原料,采用胶覆方式所制备的PTFE/无纺布复合过滤材料的通气阻力要比热覆的低,且过滤效率能达到99%,该材料的过滤效率和通气阻力能符合口罩标准要求。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服装品牌形象创新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品牌原型的中介效应
    靳雅丽, 陈李红, 蔡建忠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224-232.   DOI: 10.19398/j.att.202106072
    摘要35)      PDF (1181KB)(95)    收藏
    为了深入探明服装品牌形象创新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应用类别化加工理论,以品牌原型和品牌情感为中介变量,建立了关系模型并采用问卷调研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品牌原型主导着从服装品牌形象创新到消费者购买意愿形成的主要过程。其中,积累的整体水平知识(品牌原型)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积累的属性水平知识(品牌情感)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服装品牌进行形象创新活动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基于Mask R-CNN深度学习的羊绒羊毛纤维识别技术
    从明芳, 李子印, 卢鸯, 韩高锋, 谢凌佳, 王启真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36-40.   DOI: 10.19398/j.att.202104002
    摘要34)   HTML10)    PDF (2551KB)(92)    收藏

    为提高羊绒羊毛纤维定量的自动化程度,引入基于掩模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深度学习技术,对通过光学显微镜采集的图片进行图片处理、算法模型优化,以及学习和训练,建立起山羊绒和绵羊毛的自动识别模型。采用测试集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对山羊绒和绵羊毛纤维的自动识别正确率达到95%以上,证实了所建立的识别技术的可行性。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基于自适应模板匹配的四方连续花型最小单元提取
    龙颖, 吕叶馨, 郭子翊, 黄振华, 邹奉元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91-196.   DOI: 10.19398/j.att.202103018
    摘要22)   HTML7)    PDF (4678KB)(91)    收藏

    为实现连缀式及重叠式四方连续花型最小单元的自动提取,对矩形模板边长占比进行迭代,探究了矩形模板大小对全局模板匹配的影响,再利用垂直矢量法分析了匹配所得矩形的中心点点集,揭示出像元重复规律与最小单元的对应关系;以相似度均值度量提取结果的准确性,阐明了最小单元重复次数与相似度均值的关系;通过分析模板匹配的适用性,提出了自适应阈值模板匹配的方法,改进后相似度均值平均可达94.29%。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实现连缀式及重叠式四方连续花型最小单元的提取。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湿法涂层工艺对阻燃商标布形貌及阻燃性能的影响
    蒋继康, 虞一浩, 符晔, 雷鹏飞, 戚栋明, 陈智杰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78-183.   DOI: 10.19398/j.att.202101027
    摘要25)   HTML11)    PDF (3818KB)(90)    收藏

    为提高聚酰胺湿法涂层织物的阻燃性能,将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作为填料添加于聚酰胺湿法涂层浆料中。研究以DOPO为填料的聚酰胺湿法涂层工艺(涂层浆料放置时间、烘焙温度、相转变时间)对所制涂层织物服用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影响,进而得出最佳湿法涂层工艺。结果表明:DOPO加入聚酰胺湿法涂层浆料后,商标布的最佳涂层浆料黏度为0.7 Pa·s,最佳相转变时间为15 s,最佳烘焙温度为100 ℃,所制阻燃商标布具有较佳的阻燃效果和手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多功能超疏水纺织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慧慧, 王群, 贾伟科, 王际平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39-46.   DOI: 10.19398/j.att.202201026
    摘要56)      PDF (1904KB)(89)    收藏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特殊润湿性的多功能纺织品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荷叶效应”的提出推动了国内外研究者对材料表面特殊浸润性的进一步探究。本文针对在材料表面通过构造微纳米结构来调节特殊浸润性所涉及的方法进行了归纳,综述了材料超疏水性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清洁、油水分离、耐腐蚀(如耐酸、碱、盐溶液)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材料超疏水表面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1. PVA/SiO 2/GO复合夹层结构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扬, 王琛, 冯伟忠, 贾子奇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78-89.   DOI: 10.19398/j.att.202005026
    摘要43)   HTML1)    PDF (6742KB)(87)    收藏

    为了提高氧化石墨烯(GO)纳滤膜的纳滤性能,采用静电喷涂技术制备了大面积的GO纳滤膜,进一步结合静电纺丝技术,设计并制备了PVA/GO复合夹层结构纳滤膜,极大地提高了纳滤膜的结构稳定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PVA/GO纳滤膜的纳滤性能,采用亲水性二氧化硅(SiO2)纳米粒子插层GO,增大了GO纳滤膜的层间距。最后,对所制备的PVA/SiO2/GO复合夹层结构纳滤膜(PS@GS-NF)的纳滤性能、结构稳定性、可重复利用性能和吸附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S@GS-NF的稳态纯水渗透系数高达21.1 L/(m2·h·bar),有机染料截留率的保持率高达98%。同时夹层结构还保证了PS@GS-NF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此外,PS@GS-NF还具有良好的可重复利用性能和对带正电荷的有机染料分子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其纯水渗透系数恢复率可达92%,对带正电荷的亚甲基蓝有机染料分子的吸附率可达9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2. 基于ABAQUS镀铝碳纤维编织格栅的拉伸性能
    刘站, 李晶, 彭镇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47-53.   DOI: 10.19398/j.att.202009032
    摘要15)   HTML6)    PDF (2976KB)(85)    收藏

    为探究镀铝碳纤维平纹编织格栅在大变形条件下的力学行为,采用试验与有限元模拟结合的方法,按照国标GB/T 1447—2005《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使用电子万能试验机对格栅试样进行拉伸性能测试;在Pro/E中建立格栅试样单胞模型,并导入有限元软件ABAQUS中对其进行拉伸模拟,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仿真分析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镀铝碳纤维平纹编织格栅具有高度非线性;经纬纱交织处容易产生应力集中,最易发生破坏失效;试验数值曲线与仿真数值曲线上升趋势一致且相差较小,验证了格栅模型仿真分析是可行的,为镀铝碳纤维编织格栅的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3. 日常防护型口罩结构分析及性能研究
    李龙飞, 邵灵达, 林平, 祝成炎, 丁圆圆, 田伟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178-184.   DOI: 10.19398/j.att.202101013
    摘要88)   HTML11)    PDF (2608KB)(85)    收藏

    为了研究口罩结构参数对过滤性能及透气透湿性能的影响,对8种日常防护型口罩内层、过滤层及外层的结构参数进行分析,并对其透气透湿性能、过滤性能进行测试和表征。结果表明:过滤层结构参数对过滤性能的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依次为:纤维直径、平均孔径、孔隙率,且随着纤维直径的减小,口罩的过滤性能呈增大趋势;口罩整体的透气性能主要受口罩内层影响,且随着口罩内层透气性能的增大,整体透气性能呈增加趋势;口罩整体的透湿性能主要受过滤层影响,且随着过滤层透湿性能的增大,整体透湿性能呈增加趋势。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4. 基于CiteSpace的纺织服装足迹类文献计量分析
    丰翔, 王晓蓬, 邱笑笑, 王来力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9-17.   DOI: 10.19398/j.att.20201100
    摘要26)   HTML10)    PDF (6488KB)(83)    收藏

    为研究纺织服装领域足迹类文献研究进展,总结其研究趋势,选择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2011-2020年纺织服装足迹类研究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源,利用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从关键词频次、时区视图、聚类图、时间线视图、突现词等几个角度对纺织服装领域关于足迹的研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纺织服装领域足迹类研究在碳足迹、水足迹的核算方法、核算数据、案例示范等方面开展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形成较为完善的研究网络;针对化学品足迹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相关研究正在进一步深入和完善;纺织服装足迹类研究的中文文献较多聚焦于工业生产阶段的碳足迹、水足迹核算、评价与应用示范;纺织服装足迹类研究的英文文献侧重于全生命周期视角和全球化产业链视角,量化与评价纺织服装碳足迹和水足迹,并探讨产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负载核壳结构维生素E纳米颗粒的粘胶纱交织物性能研究
    李雪梅, 刘亚楠, 祝成炎, 金肖克, 王浙峰, 张红霞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27-133.   DOI: 10.19398/j.att.202012019
    摘要24)   HTML6)    PDF (2584KB)(83)    收藏

    为开发新型保健功能性服用面料,以桑蚕丝作为经纱、涤纶纱与负载核壳结构维生素E纳米颗粒的粘胶纱为纬纱,试织9种纬纱比例不同的交织物,研究纬纱中粘胶纱含量对交织物服用性能、抗氧化性及除臭性的影响,并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织物综合性能优化的织物规格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随纬纱中负载核壳结构维生素E纳米颗粒的粘胶纱含量增加,织物透气性、透湿性、抗起毛起球性、抗氧化性、除臭性均有不同程度地增强,织物折皱回复性下降;当负载核壳结构维生素E纳米颗粒的粘胶纱与涤纶纱的投纬比例为1∶0时,织物具有最佳的综合性能。为开发负载核壳结构维生素E纳米颗粒的粘胶纱保健功能性面料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6. 退火对聚氨酯纤维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宋会芬, 宋丽艳, 潘天浩, 迟长龙, 石素宇, 张学锋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93-98.   DOI: 10.19398/j.att.202101023
    摘要53)   HTML11)    PDF (2744KB)(83)    收藏

    聚氨酯纤维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断丝、弹性变差、耐温性差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为了改善聚氨酯纤维的力学性能,将聚氨酯纤维于一定温度下进行退火处理。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仪(2D-WAXD)、红外光谱仪和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分析了聚氨酯纤维退火前后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研究表明:退火使氨纶分子链氢键化程度变大,促进硬段分子链段的重排结晶,提高软段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温退火有利于氨纶断裂强力与断裂伸长率的提高,氨纶的弹性回复性能变好。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气相沉积法制备碳纳米管纤维反应器气体流场模拟
    周梓豪, 吴丽莉, 陈廷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99-105.   DOI: 10.19398/j.att.202104032
    摘要30)   HTML10)    PDF (2372KB)(82)    收藏

    为了探讨制备碳纳米管纤维的直立式气相沉积反应器气体流场,选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Gambit和Fluent分别对直立式气相沉积反应器气体流场进行建模和数值模拟,模拟得到反应器内部气体速度、温度和浓度分布。结果表明:气体从进气管口射出时速度达到峰值1.79 m/s;在加热段时速度逐渐趋向于稳定,为0.02 m/s,温度逐渐趋向于反应器管壁温度(1500K);碳源甲烷气体在反应器加热段呈现泊肃叶分布。直立式气相沉积反应器加热段气体流场呈现低速平缓高温,是适宜碳纳米管合成和碳纳米管纤维形成的有利环境和主要区域。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盐酸-硫酸法定量分析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的研究
    张弘康, 张芸娟, 周兆懿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63-67.   DOI: 10.19398/j.att.202103015
    摘要76)   HTML13)    PDF (1047KB)(82)    收藏

    为了优化定量分析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的方法,根据新发布的国标GB/T 38015-2019《纺织品定量化学分析氨纶与某些其他纤维的混合物》设计了盐酸-硫酸法:采用20% HCl在70 ℃,30 min条件下溶解棉,然后用75% H2SO4在50 ℃,1 h条件下溶解氨纶,根据质量损失,求得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完成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的定量分析。采用盐酸-硫酸法对10块不同规格的棉/聚酯纤维/氨纶混纺织物进行定量分析,并与传统的拆分-75% H2SO4法及DMF-75% H2SO4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20% HCl(70 ℃,30 min)中聚酯纤维的质量修正系数为1.00,新设计的盐酸-硫酸法切实可行,并具有操作方便、数据准确等优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9. 基于结构特征的织物热传递性能预测研究进展
    李金屿, 杨允出, 刘鸣茗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18-25.   DOI: 10.19398/j.att.202104011
    摘要30)   HTML8)    PDF (2027KB)(82)    收藏

    为了预测织物热传递性能,更好地进行织物设计,从而提高织物的热舒适性能,从不同建模方法的角度介绍了与织物结构参数及内部特征相关的织物热传递性能预测模型,包括统计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数学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各类预测模型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回顾并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织物传热模拟的研究现状。此外,总结了含水分织物以及含相变材料织物的热传递模型及研究进展。综合以上文献分析,指出可通过优化织物结构特征提升织物热传递性能,并提出织物传热性能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为服装热舒适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0. 基于钛系催化剂制备的聚酯性能分析
    何佳灵, 王滢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47-51.   DOI: 10.19398/j.att.202106014
    摘要28)      PDF (1677KB)(81)    收藏
    为了改善传统钛系催化剂制得切片色泽泛黄、增黏效率低的问题,自制了一种新型钛系催化剂。利用该钛系催化剂成功制备了色泽良好、副产物含量低的聚酯切片,而且该切片还可进一步用于固相缩聚制得工业丝高黏切片。自制新型钛系催化剂在较低用量(2.5×10 -5)时可聚合得到黏度为0.65 dL/g左右的聚酯切片,通过乌氏黏度计、容量滴定法、DSC热分析等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酯色相良好,其 b值最低可达1.17,远低于现有钛系催化剂制备的聚酯切片( b值为5.55),聚酯的端羧基浓度为16 mol/t,低聚物质量分数在2.0%左右。同时,聚酯切片在230 ℃固相缩聚8 h后,其特性黏度可达1.10 dL/g,增黏效率高,为钛系催化剂在聚酯规模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气相沉积法反应器内碳纳米管纤维运动模拟
    刘宏霞, 徐佳雯, 陈廷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06-112.   DOI: 10.19398/j.att.202104033
    摘要25)   HTML12)    PDF (2094KB)(80)    收藏

    为了研究碳纳米管纤维在气相沉积法反应器内的运动形态,并分析纤维运动形态对生成碳纳米管纤维的影响,首先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气相沉积法反应器内的气体流场进行数值求解,得到反应器内的气体流场的速度;然后在此气体流场中建立碳纳米管纤维模型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纤维动力学方程,与气体流场控制方程组联立得纤维/气体两相流动模型;最后利用求解得到反应器内的气体速度,再对纤维动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从而得到碳纳米管纤维在反应器内的运动形态。模拟结果表明:气相沉积法反应器内的气体流场呈层流状态;由于气体从中心流入,纤维反应器中心轴线附近有较大波动,中心轴线附近气体流动区域逐渐扩大,加速度方向也产生改变,使得气体速度方向、大小均发生改变,纤维通过波动纠缠可以增加纤维束中纤维的连接,使之不易分散开来;而靠近壁面的气体流动逐渐稳定,导致靠近壁面的纤维运动形态逐渐平缓。通过模拟得到的纤维运动形态对形成碳纳米管纤维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2. 壳聚糖/明胶/茶多酚复合膜的溶胀溶失性能
    俞杨销, 宋功吉, 张子凡, 赵明达, 孙纯洁, 孙嘉琦, 许建梅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70-77.   DOI: 10.19398/j.att.202010007
    摘要27)   HTML7)    PDF (2744KB)(80)    收藏

    为了获得不易随环境湿度发生形变,不易吸水增重、溶解失重的复合膜,采用配方试验设计确定了6种配比的壳聚糖/明胶/茶多酚复合膜,通过流延法制备了这6种不同配比的壳聚糖/明胶/茶多酚复合膜,对复合膜吸水增重、溶胀性能和失重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壳聚糖、明胶、茶多酚占比分别为67.55%、0%、32.45%时,所制备的复合膜吸水率最小,此时溶胀率接近0%且失重率较小;当3种组分的配比分别为63.08%、7.52%、29.40%时,所制备的复合膜的溶胀率为0%,但此时吸水率较大;当3种组分的配比分别为50.00%、0%、50.00%时,所制备的复合膜失重率最小,但此时溶胀率为负值,所制成的复合膜在水中发生了皱缩。因此最优配比可选用67.55%壳聚糖,0%明胶和32.45%茶多酚。实验同时表明,茶多酚的引入可以大大改善壳聚糖/明胶复合膜遇水易溶胀溶失的缺点。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3. 咖啡炭改性涤纶/羊毛/有机炭黑纤维复合功能织物的开发及其性能
    雒芳林, 张雄, 周梅花, 程菊芳, 周雪华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143-149.   DOI: 10.19398/j.att.202104041
    摘要23)      PDF (3764KB)(80)    收藏
    为开发蓄热保暖、抗静电、吸附异味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毛精纺面料,采用多组分纤维混纺与织物不同组织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高品质羊毛纤维及有机炭黑纤维作为混纺原料,设计了5种不同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和4种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对织物的复合功能性进行了测试和剖析,并运用origin软件分别建立织物保温率、温升度及对甲醛的吸附性和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获取了多组分纤维复合功能毛精纺面料的开发思路及产品成果,为新型复合功能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4. 机织物/隔热涂层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红外隐身性能
    赵洪杰, 祝成炎, 金肖克, 翁小霞, 田伟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61-69.   DOI: 10.19398/j.att.202101025
    摘要39)   HTML6)    PDF (6664KB)(79)    收藏

    为制备一种红外隐身复合材料,以低发射率机织物作为上下表层,隔热涂层作为中间层,采用热压工艺得到了一种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其中低发射率机织物选取FDY涤纶长丝为经纱,镀银尼龙长丝为纬纱;隔热涂层选取表面改性的SiO2气凝胶为功能填料,E51环氧树脂为成膜剂。对镀银纤维和SiO2气凝胶颗粒的形貌结构、机织物的红外发射率、隔热涂层膜的导热系数、复合材料的红外隐身性能等进行了测试与分析,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SiO2气凝胶粒径为15 μm、在涂层中的质量分数为12%时,涂层膜的隔热性能最好,导热系数低至0.05835 W/(m·K),同时对应复合材料的红外隐身效果最好,使用复合材料伪装热源目标并用热红外成像仪进行测试,可以得出材料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图像灰度差和红外辐射温度差最小。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5. 家庭滚筒洗涤对牛仔织物风格的影响
    程煜, 梁惠娥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151-156.   DOI: 10.19398/j.att.202011013
    摘要26)   HTML5)    PDF (1565KB)(79)    收藏

    为探究PhahrOmeter织物评价系统在不同洗涤次数下牛仔面料的手感风格特征,选取100%棉、100%莱赛尔纤维、莫代尔/棉/麻3种牛仔面料试样,通过模拟穿用过程中的家庭滚筒洗涤方式,进行0次、10次、20次、30次不同次数水洗并分别进行手感风格值测试,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计算手感因子与织物手感值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织物硬挺度是影响织物手感风格表现趋势的主要因素,织物的柔软度和硬挺度呈反比关系,织物柔软度随着水洗次数增加其对应的测试数值减小,光滑度则呈相反趋势,即水洗次数越多,测试数值越大,织物越柔软;测试中,相近平方米质量和厚度的纯棉牛仔和莫代尔/棉/麻混纺风格最接近,莫代尔纤维改善了牛仔面料的手感值和硬挺度。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 聚多巴胺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郭桥生, 唐念念, 赵秦, 柯霆, 姚玉元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52-59.   DOI: 10.19398/j.att.202201031
    摘要20)      PDF (5575KB)(78)    收藏
    针对聚酯纤维吸湿性差、不易染色等问题,以多巴胺(DA)为原料,通过DA在CuSO 4/H 2O 2体系中自聚沉积在聚酯纤维上制得改性有色聚酯纤维及织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聚酯纤维进行表征,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耐洗色牢度试验机、旋转摩擦仪等对改性聚酯织物的亲水性及色牢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3 g/L的多巴胺改性聚酯纤维时,聚多巴胺(PDA)沉积在纤维表面,使聚酯纤维呈现棕黑色,而且制得的聚酯织物水接触角为58°,相比于未经多巴胺处理织物的接触角(120°)明显下降,亲水性显著改善;同时,经3 g/L DA处理后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为0.1133 N/tex,与未处理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0.1040 N/tex)相比稍有提升;经多巴胺处理后的聚酯织物耐干、湿摩擦变色牢度和耐洗涤变色牢度均达到了3.5级以上,这说明经聚多巴胺改性的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色牢度。研究结果为制备亲水性有色聚酯纤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7. 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成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王镕琛, 张一风, 段书霞, 石沛龙, 贾江换, 张恒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13-22.   DOI: 10.19398/j.att.202106073
    摘要42)      PDF (3769KB)(78)    收藏
    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是当前市场上应用范围广且开发价值高的纤维制品。为了探讨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成型方法以及功能性应用特点,简述了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差动毛细效应、润湿梯度效应和蒸腾效应等机理,介绍了静电纺丝、针刺、水刺、化学整理和等离子体改性等非织造成型和整理方法,阐述了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在医疗卫生、油水分离和服装领域的应用形式。最后总结了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成型方法的特点,展望了其未来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8. 基于青年女性下肢形态分类的特征部位围度拟合
    徐凯忆, 钟泽君, 蔡晓裕, 顾冰菲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1): 204-211.   DOI: 10.19398/j.att.202012018
    摘要95)   HTML169)    PDF (2355KB)(77)    收藏

    为实现个性化裤装样板自动生成,探讨了青年女性下肢体型的分类方法及腰部、腹部、臀部、大腿根部和膝部5个人体特征部位的围度预测模型建立。主要通过美国[TC]2三维人体扫描仪获取202名在校女大学生的人体点云数据,测量各特征部位的围度、宽度和厚度等相关形态参数。然后进行体型分类,提出VDwh值(表征腰臀相对凸出量)、Dbw值(表征后腰的凹陷程度)、HDht值(表征站姿)、Atk值(表征腿型)4个形态指标,将青年女性下肢形态分为圆长型、圆润型、扁长型三类。基于体型分类结果,选择圆润体,对该体型下5个特征部位的宽度、厚度以及围度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特征部位围度的回归方程,并以手工数据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除大腿根部最大误差值为1.98cm外,分类后预测的其他特征部位围度值与手工数据的误差绝对值均在1.5cm范围内,说明本围度预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基于照片的青年女体个性化裤装样板自动生成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9. 非对称润湿性复合墙布面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李栋, 徐田文, 施亚伦, 王成龙, 叶挺, 郑今欢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2): 184-190.   DOI: 10.19398/j.att.202101002
    摘要20)   HTML10)    PDF (1417KB)(76)    收藏

    为提高拒水拒油复合墙布底层面料与面层面料的剥离强度及降低生产成本,采用喷涂技术将三防助剂施加于涤纶起绒面料表面,使面料两面具备非对称润湿性,探讨制备工艺参数对涤纶面料拒水拒油性及基布剥离牢度的影响,并分析非对称润湿性涤纶起绒面料作为复合墙布面料应用的优势。结果表明:当三防助剂质量分数8%,喷浆量70 g/m2,焙烘温度160℃,焙烘时间60 s,可以使涤纶起绒面料两面具备显著的非对称润湿特效;在达到正面相同的拒水拒油等级时,织物非对称润湿法比传统浸轧三防剂法可降低2.1倍的带液率,其剥离牢度是传统浸轧三防剂法的3.7倍。非对称润湿性复合墙布面料制备成本低,正面拒水拒油性能良好,与织物复合后的剥离牢度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0. 废弃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吸附动力学及其体系设计
    孙宝芬, 蒲泽鹏, 陈国强, 李晓晨
    现代纺织技术    2022, 30 (3): 166-173.   DOI: 10.19398/j.att.202106057
    摘要31)      PDF (2239KB)(76)    收藏
    为了探究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去除水中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并设计合理的吸附体系,以废弃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为吸附剂,甲基橙染料为吸附质,构建了不同的吸附体系,获得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数据。运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评估材料的吸附平衡,应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模拟,进而基于平衡和动力学模拟结果,采用静态吸附法评估了吸附体系所用的吸附剂用量和最优吸附时间。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更适合于评估该多孔炭材料吸附甲基橙的吸附平衡,说明表面吸附不均匀且存在多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该多孔炭吸附甲基橙的所有吸附过程;两级吸附器模型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甲基橙去除效率。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