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现代纺织技术》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5年2月19日 星期三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简介
期刊介绍
编委会
理事单位
开放获取
投稿须知
期刊浏览
当期目录
优先出版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RSS
期刊订阅
期刊动态
伦理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本期目录
2022年 第30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2-05-10
上一期
下一期
综合评述
电磁屏蔽织物的研究现状
计瑜, 刘元军, 赵晓明, 侯硕
2022, 30(3): 1-12. DOI:
10.19398/j.att.202106055
摘要
(
294
)
PDF
(1666KB) (
59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电磁波干扰电子电气设备正常运行以及危害人类健康,电磁屏蔽能够有效地对电磁波进行防护。电磁屏蔽织物具有优良的电磁屏蔽性能同时还具有织物特性,是理想的电磁屏蔽材料。首先简述了电磁屏蔽织物的屏蔽机理;其次介绍了电磁屏蔽织物的分类;然后分析了利用金属纤维、导电高聚物、石墨烯、MXene等材料,或运用化学镀法和磁控溅射法制备电磁屏蔽织物的相关进展;最后总结了各类电磁屏蔽织物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了展望。
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成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王镕琛, 张一风, 段书霞, 石沛龙, 贾江换, 张恒
2022, 30(3): 13-22. DOI:
10.19398/j.att.202106073
摘要
(
156
)
PDF
(3769KB) (
25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是当前市场上应用范围广且开发价值高的纤维制品。为了探讨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成型方法以及功能性应用特点,简述了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差动毛细效应、润湿梯度效应和蒸腾效应等机理,介绍了静电纺丝、针刺、水刺、化学整理和等离子体改性等非织造成型和整理方法,阐述了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在医疗卫生、油水分离和服装领域的应用形式。最后总结了液体非对称传输非织造材料的成型方法的特点,展望了其未来应用趋势。
基于卤胺化合物抗菌改性合成纤维材料的研究进展
刘超, 何斌, 汪泽幸, 周蓉
2022, 30(3): 23-30. DOI:
10.19398/j.att.202106063
摘要
(
132
)
PDF
(1885KB) (
21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大多数合成纤维属于惰性高分子材料,由于活性基团较少,抗菌改性相对较困难,因此对抗菌剂的选择和改性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卤胺化合物具有广谱长效抗菌、可循环再生、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用于纤维材料的抗菌改性。本文从卤胺化合物分类和合成纤维抗菌改性方法两个方面出发,总结了表面接枝、表面涂覆、共混改性和反应挤出等方法对合成纤维进行卤胺化合物抗菌改性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合成纤维抗菌改性的发展方向。
家庭服装洗涤中染料转移的研究进展
张真真, 梁帅童, 孟明珠, 张红娟, 王际平
2022, 30(3): 31-38. DOI:
10.19398/j.att.202106029
摘要
(
166
)
PDF
(1542KB) (
36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染料转移是家庭服装洗涤中的常见问题,染料转移的难易程度与染料结构、纤维种类等因素密切相关。为了更好地解决家庭服装洗涤中染料转移的难题,延长服装的服用风格和服用时间,减少染料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对染料转移机制、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进行了总结,为染料转移抑制剂的开发改进提供基础信息。通过对近几年相关文献的研究,介绍了染料转移机制与抑制过程,阐述了染料结构、纤维种类和洗涤工艺对染料转移的影响,并分析了颜色评价和定量评价的优缺点,指出目前染料转移的评价指标具有局限性,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
多功能超疏水纺织品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李慧慧, 王群, 贾伟科, 王际平
2022, 30(3): 39-46. DOI:
10.19398/j.att.202201026
摘要
(
191
)
PDF
(1904KB) (
3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特殊润湿性的多功能纺织品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荷叶效应”的提出推动了国内外研究者对材料表面特殊浸润性的进一步探究。本文针对在材料表面通过构造微纳米结构来调节特殊浸润性所涉及的方法进行了归纳,综述了材料超疏水性能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自清洁、油水分离、耐腐蚀(如耐酸、碱、盐溶液)等方面的应用,总结了材料超疏水表面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前景。
材料工程
基于钛系催化剂制备的聚酯性能分析
何佳灵, 王滢
2022, 30(3): 47-51. DOI:
10.19398/j.att.202106014
摘要
(
193
)
PDF
(1677KB) (
34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改善传统钛系催化剂制得切片色泽泛黄、增黏效率低的问题,自制了一种新型钛系催化剂。利用该钛系催化剂成功制备了色泽良好、副产物含量低的聚酯切片,而且该切片还可进一步用于固相缩聚制得工业丝高黏切片。自制新型钛系催化剂在较低用量(2.5×10
-5
)时可聚合得到黏度为0.65 dL/g左右的聚酯切片,通过乌氏黏度计、容量滴定法、DSC热分析等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聚酯色相良好,其
b
值最低可达1.17,远低于现有钛系催化剂制备的聚酯切片(
b
值为5.55),聚酯的端羧基浓度为16 mol/t,低聚物质量分数在2.0%左右。同时,聚酯切片在230 ℃固相缩聚8 h后,其特性黏度可达1.10 dL/g,增黏效率高,为钛系催化剂在聚酯规模化应用提供有益参考。
聚多巴胺改性聚酯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郭桥生, 唐念念, 赵秦, 柯霆, 姚玉元
2022, 30(3): 52-59. DOI:
10.19398/j.att.202201031
摘要
(
172
)
PDF
(5575KB) (
27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聚酯纤维吸湿性差、不易染色等问题,以多巴胺(DA)为原料,通过DA在CuSO
4
/H
2
O
2
体系中自聚沉积在聚酯纤维上制得改性有色聚酯纤维及织物。采用偏光显微镜(P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改性聚酯纤维进行表征,并采用接触角测量仪、耐洗色牢度试验机、旋转摩擦仪等对改性聚酯织物的亲水性及色牢度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以3 g/L的多巴胺改性聚酯纤维时,聚多巴胺(PDA)沉积在纤维表面,使聚酯纤维呈现棕黑色,而且制得的聚酯织物水接触角为58°,相比于未经多巴胺处理织物的接触角(120°)明显下降,亲水性显著改善;同时,经3 g/L DA处理后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为0.1133 N/tex,与未处理聚酯纤维的拉伸强度(0.1040 N/tex)相比稍有提升;经多巴胺处理后的聚酯织物耐干、湿摩擦变色牢度和耐洗涤变色牢度均达到了3.5级以上,这说明经聚多巴胺改性的聚酯纤维具有良好的色牢度。研究结果为制备亲水性有色聚酯纤维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纺丝加工技术探究
王小华, 汪春波, 王炳奎, 冯卫芳
2022, 30(3): 60-64. DOI:
10.19398/j.att.202103001
摘要
(
120
)
PDF
(1078KB) (
272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纤维具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功能。从结晶干燥、纺丝熔体制备、上油、拉伸变形、产品拉伸力学性能与结构5个方面,对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纺丝加工技术深入探究。结果表明:结晶干燥按常规聚酯切片工艺执行;纺丝熔体制备不受气体氛围的影响,温度区间宽,但在螺杆中的停留时间对黏度降有很大影响;纺丝上油量明显高于常规品种;拉伸变形时,出现底部退绕不尽、过尾断头的问题;POY、DTY拉伸力学性能偏低,其中,POY的强度及断裂伸长明显低于常规产品,不利于后道加工的稳定。研究结果可为氧化石墨烯改性聚酯的产业化增速提供参考。
高长径比银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应用
杨晶晶, 钱建华, 赵永芳, 彭慧敏, 梅敏
2022, 30(3): 65-72. DOI:
10.19398/j.att.20211028
摘要
(
105
)
PDF
(19529KB) (
5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应用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AgNWs),分析影响银纳米线形貌的原因,并测试最佳条件下合成的AgNWs的外观形貌、化学结构、结晶性能,然后将AgNWs分散到无水乙醇中,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最后采用浸渍-烘干法将AgNWs整理到已经过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棉织物表面,对整理后的棉织物进行抗紫外性能、导电性、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AgNWs最长可达127.54 μm,平均76.72 μm,长径比为1189;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棉织物对AgNWs的附着性能;AgNWs整理可使棉织物方块电阻低至5.67 Ω/sq,AgNWs质量浓度为10 g/L时,UPF值可达65.9,能够满足抗紫外标准,同时整理的棉织物能够形成明显的抑菌圈,具有抗菌效果。实验制备的棉织物具有多功能特性,可作为功能性织物进一步开发应用。
PET织物负载ZIF-67包裹钴基纳米针阵列的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
王之奇, 王晟, 潘莲君, 王騊
2022, 30(3): 73-80. DOI:
10.19398/j.att.202106067
摘要
(
123
)
PDF
(10449KB) (
5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制备具有优良过滤性能的空气过滤器,采用简便的水热合成制备法,使用Co(NO
3
)
2
·6H
2
O作为Co源,在聚酯纤维表面垂直生长Co(CO
3
)
0.5
(OH)·0.11H
2
O纳米针阵列(钴基纳米针阵列),并通过气相沉积的方法在钴基纳米针阵列表面原位生长具有静电吸附作用的ZIF-67晶体。通过SEM、TEM、FTIR、XRD等表征方法对制备的纤维过滤器的形貌结构以及化学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相沉积时间为24 h时的复合织物样品在0.2 m/s的气流速度下具有最佳的过滤效率(PM
2.5
:90.91%,PM
10
:92.51%)以及最大的过滤品质因数(0.038 Pa
-1
)。循环使用性能测试显示,在7个循环使用情况下其还能保持85%以上的PM
2.5
的空气过滤效率。
硫化镍复合碳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电催化析氢性能
韦悦, 王晟, 纪律律
2022, 30(3): 81-88. DOI:
10.19398/j.att.202106074
摘要
(
171
)
PDF
(5601KB) (
22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提高硫化镍材料的电催化析氢性能,采用静电纺丝、碳化和硫化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NiS纳米颗粒负载于碳纳米纤维的复合材料(NiS@CNFs),并利用多种表征技术分析该复合材料的组成和结构。研究发现:当硫化反应温度为700 ℃时,所制备的NiS@CNFs具有最佳的电催化析氢性能,产生10 mA/cm
2
的催化电流密度仅需220 mV的过电势。结果表明NiS纳米颗粒与碳纳米纤维的协同效应有利于提高催化剂的电催化析氢性能。
静电纺丝制备PMMA/PU新型保暖材料及其性能
郑作保, 贾姣, 冯洋洋, 侯一杰, 贾永堂
2022, 30(3): 89-96. DOI:
10.19398/j.att.202106003
摘要
(
199
)
PDF
(9222KB) (
6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降低低温环境对人体的危害,需要开发具有高效保暖性能的材料。采用静电纺丝多射流共混技术,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米纤维作为骨架支撑结构,引入聚氨酯(PU)纳米纤维提高材料的机械性能和保暖性能。通过研究环境湿度、PU质量分数、LiCl添加量以及PMMA/PU注射比对纤维絮片的影响,制备出具有联锁双网络结构的保暖材料。结果表明:PMMA/PU纤维絮片(PMMA/PUFS)具有较高的拉伸应力(159.02 kPa)和良好的拉伸伸长率(65.85%),同时具有超轻的性能(7.38 mg/cm
3
)和超高的保暖性(导热系数为25.28 mW/(m·K))。研究结果可为新型保暖材料的制备提供新的思路。
氮掺杂氧化石墨烯-TiO
2
/ PAN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
贾子奇, 王琛, 赵甜甜, 刘扬
2022, 30(3): 97-107. DOI:
10.19398/j.att.202106033
摘要
(
196
)
PDF
(6181KB) (
23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制备具有较高光催化性能的材料,使用尿素改性氧化石墨烯得到氮掺杂氧化石墨烯(NG),然后用NG改性TiO
2
得到NG-TiO
2
,结合静电纺丝技术使其负载在聚丙烯腈(PAN)纳米纤维膜上,得到具有光催化活性的多孔NG-TiO
2
/PAN 复合纳米纤维膜。对该材料采用扫描电镜(SEM)、可见紫外漫反射光谱(UV-vis DRS)、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分析、热重分析(TG)、比表面积分析(BET)等手段进行表征。研究复合纳米纤维膜中不同NG-TiO
2
的掺杂比例对亚甲基蓝溶液的吸附及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材料对亚甲基蓝溶液在120 min时的最佳吸附率为96.8%,在氙灯照射下(不使用滤光片)120min时对亚甲基蓝的最佳光催解率达到了94%。
纺织工程
自排风式转杯纺纱通道内部气流场数值模拟
邱海飞
2022, 30(3): 108-116. DOI:
10.19398/j.att.202104035
摘要
(
138
)
PDF
(4952KB) (
21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深入研究自排风式转杯气流纺纱机理,借助流体动力学技术对其纺纱通道流场进行数值模拟。通过ICEM CFD和FLUENT仿真平台,构建基于RNG
k-ε
湍流方程的单相稳态流场物理模型。压力-速度耦合模拟结果表明:由输纤管道入口至出口方向,静压逐段减小、动压逐段增大,且气流流速呈递增式分布,出口处最大动压约6953 Pa、最大气流速度约99.23 m/s;在来流交汇区域,存在梯度明显的局部压力场,最大湍流速度约93 m/s;气流在凝聚槽附近具有较大轴向和切向速度,有利于纤维束的滑移和凝聚;排气孔内部气流流速稳定,最大排气速度约33~41 m/s;输纤管道气流补给对于纺纱通道流场形成起主导作用,由引纱管补给的少量气流主要用于平衡腔内负压,有助于探究自排风式转杯的输纤成纱工艺和气流场特性。
减少涤纶色纺纱纱疵的技术措施
刘建林
2022, 30(3): 117-121. DOI:
10.19398/j.att.202107023
摘要
(
1956
)
PDF
(992KB) (
119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控制色纺纱纱疵,保证布面效果,稳定织物风格,对色纺纱的生产工艺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梳棉精选新型锡林针布,采用柔性梳理,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减少并合根数、降低总牵伸倍数与牵伸不匀率、稳定条干水平,提升纤维伸直平行度;细纱工序适当放大罗拉隔距,增大钳口隔距块,减少细小纱疵。经过系列工艺优化措施,使色纺纱纱疵大幅降低,提高自络生产效率,改善布面质量,收到明显的效果。应用新型梳理器材和工艺优化措施,突破了传统工艺中“轻定量、紧隔距”的理念,可大大减少色纺纱纱疵,为色纺企业质量管理和工艺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和创新思路。
不同采茧条件对茧丝性能的影响
徐新雨, 杨娟亚, 张文静, 闫佳敏, 江文斌
2022, 30(3): 122-128. DOI:
10.19398/j.att.202108002
摘要
(
144
)
PDF
(4344KB) (
25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研究当前普遍存在的蚕农提前采茧售茧对茧丝性能的影响,通过选用两个不同庄口、茧季、品种的样茧为原料,观察家蚕化蛹过程中蛹体变化情况,测定蚕茧解舒性能、生丝清洁及洁净成绩、抱合性能、力学性能等多项指标。结果表明:提前采茧会影响家蚕化蛹率和存活率,采茧越早毛脚率越高;提前采茧对蚕茧的解舒性能影响较大,特别是集中采茧的方式会导致茧丝胶着和丝条离解困难;提前采茧不会对茧丝的微观结构和二级结构产生影响,对生丝的清洁及洁净成绩、抱合性能和力学性能影响不大。研究发现提前采茧会对蚕茧及茧丝性能产生影响,为保证生丝品质和产品质量,应在适期内进行采茧。
高效一体化生丝进出口物流智能监管系统的构建
潘璐璐, 陈智锋, 董锁拽, 贾欣裕, 陈启凯, 宁方华
2022, 30(3): 129-135. DOI:
10.19398/j.att.202112016
摘要
(
144
)
PDF
(1552KB) (
17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目前生丝检验监管流程复杂、成本高以及技术落后的问题,利用图像识别、传感器、RFID、GPS、X光等技术,设计一种高效的智能生丝物流方案,并搭建包含企业智能仓储管理系统、智能运输监管系统和通关视频监控系统相结合的一体化通关模式。本系统结合新型封识的使用,可达到生丝智能检测与快速通关的目的,降低各项风险,提高效率,实现生丝产品运销模式的创新。
TiO
2
纳米棒复合织物的制备及其光催化和抗菌性能
贾雪莹, 王騊
2022, 30(3): 136-142. DOI:
10.19398/j.att.202105005
摘要
(
182
)
PDF
(7388KB) (
3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制备具有光催化和抗菌性能的功能织物,采用低温水热法,使用TiCl
3
为Ti源,在涤纶织物表面垂直生长TiO
2
纳米棒,制备了包覆有TiO
2
纳米棒的柔性有机织物。利用SEM、TEM、FTIR、XRD和XPS等对复合织物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和分析,并测试复合织物在紫外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和可见光下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该复合织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可有效降解有机污染物,与商业化P25纳米颗粒涂覆织物相比较具有更好的光催化性能。可见光照射2 h后,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大于99%的抗菌性。制备的功能织物在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抗菌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咖啡炭改性涤纶/羊毛/有机炭黑纤维复合功能织物的开发及其性能
雒芳林, 张雄, 周梅花, 程菊芳, 周雪华
2022, 30(3): 143-149. DOI:
10.19398/j.att.202104041
摘要
(
114
)
PDF
(3764KB) (
23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开发蓄热保暖、抗静电、吸附异味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高端毛精纺面料,采用多组分纤维混纺与织物不同组织结构变化相结合的方式,优选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高品质羊毛纤维及有机炭黑纤维作为混纺原料,设计了5种不同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和4种不同组织结构的织物,对织物的复合功能性进行了测试和剖析,并运用origin软件分别建立织物保温率、温升度及对甲醛的吸附性和咖啡炭改性涤纶纤维含量之间的回归方程,获取了多组分纤维复合功能毛精纺面料的开发思路及产品成果,为新型复合功能产品研发提供了技术参考。
三维空心体织物预制件设计研究
朱红, 马琴, 孙宏
2022, 30(3): 150-159. DOI:
10.19398/j.att.202107006
摘要
(
131
)
PDF
(5027KB) (
20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借鉴三维空心正方体折纸原理和成型方法,分层分区域设计了三维空心正方体织物结构件,在普通提花织机上实现了三维空心正方体织物结构预制件的一次成型织造。结果表明:采用正交结构、角联锁编织结构为基础组织,合理设计不同层、不同区域织物组织结构和各层间纬纱联接路径,可以完成空心正方体的整体结构设计,达到特殊结构件织物一次成型织造工艺要求,为特殊箱体造型织物预制件一次成型结构提供设计方法和织造工艺技术支持。
染化工程
棕榈纤维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
张毅, 高金霞
2022, 30(3): 160-165. DOI:
10.19398/j.att.202104017
摘要
(
129
)
PDF
(3419KB) (
18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改善棕榈纤维柔软度和细化纤维,研究了草酸铵+复合酶联合处理工艺。探讨了草酸铵质量浓度、温度、时间的单因子影响,进行了漆酶质量浓度、酸性木聚糖质量浓度、时间、温度、pH值的L
16
(4
5
)正交试验,并进行纤维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草酸铵5.5g/L,温度100℃,时间70min,漆酶3.0g/L,酸性木聚糖酶5.5g/L,时间70min,温度50℃,pH值5.0为最优处理工艺方案;此方案下棕榈纤维的断裂强度为7.7cN/dtex,纤度为0.6tex,柔软度为296捻/20cm;相对未处理的棕榈纤维,断裂强度降低了45.8%,纤度降低了57.7%,柔软度提升了48.7%,改善了纤维性能,为后续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废弃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吸附动力学及其体系设计
孙宝芬, 蒲泽鹏, 陈国强, 李晓晨
2022, 30(3): 166-173. DOI:
10.19398/j.att.202106057
摘要
(
111
)
PDF
(2239KB) (
20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探究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材料去除水中有机染料的吸附性能并设计合理的吸附体系,以废弃再生纤维素纤维制备的多孔炭为吸附剂,甲基橙染料为吸附质,构建了不同的吸附体系,获得吸附平衡和动力学数据。运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评估材料的吸附平衡,应用准一级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模拟,进而基于平衡和动力学模拟结果,采用静态吸附法评估了吸附体系所用的吸附剂用量和最优吸附时间。结果表明: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方程更适合于评估该多孔炭材料吸附甲基橙的吸附平衡,说明表面吸附不均匀且存在多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很好地描述该多孔炭吸附甲基橙的所有吸附过程;两级吸附器模型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较高的甲基橙去除效率。
黑米花青素对丝绸的染色及其抗紫外线性能
贾艳梅, 郝旭, 赵龙
2022, 30(3): 174-178. DOI:
10.19398/j.att.202105035
摘要
(
222
)
PDF
(1745KB) (
22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有效利用天然染料资源,以黑米为原料提取花青素,探讨了pH值对黑米花青素吸收光谱的影响。采用该花青素对桑蚕丝绸进行染色,研究染浴pH值及后媒处理对试样染色性能及抗紫外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米花青素在较低pH值下具有良好的显色性能及对丝绸的染色性能,染色试样的抗紫外线性能随pH值降低而提高;媒染剂对丝绸的色调及抗紫外性能有显著影响。
全棉贡缎提花面料的冷轧堆生产技术
徐华君, 陈万明, 王力, 张永高, 史元庆, 章金芳
2022, 30(3): 179-185. DOI:
10.19398/j.att.202107042
摘要
(
195
)
PDF
(1108KB) (
2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全棉贡缎提花面料生产时能耗高、水耗大的问题,采用冷轧堆工艺对其进行前处理和染色,优化了冷轧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冷轧堆前处理后织物白度达到86%,毛细效应达到12.3 cm/30 min,冷轧堆染色织物的染色效果与高温染色效果基本一致。经生产统计,每万米全棉贡缎提花染色面料采用冷轧堆工艺较传统高温工艺能耗降低30%,水耗降低35%,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涤纶织物硬挺整理后白痕问题的定量评价及成因分析
吴蝶, 秘一芳, 程小霞, 杨小波, 兰淑仙, 曹志海
2022, 30(3): 186-195. DOI:
10.19398/j.att.202104057
摘要
(
377
)
PDF
(14405KB) (
73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针对涤纶硬挺整理织物刮划后会产生白痕的问题,选用两种纤度、织造紧度不同的涤纶织物为对象,建立了一套基于摩擦色牢度仪以及测色光谱仪的白痕定量评价方法。通过模拟不同方向的刮划,对两种织物自身及经硬挺整理后的表面破坏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色光测试结果可定量表征白痕程度,当刮划前后的Δ
L
值(表面明度的差值)大于3时,白痕现象较明显。导致白痕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纤维以及胶膜的变形、破损和脱落造成的表面光学行为的变化。研究发现,刮划作用方向对经纬向纤维和纱线的破坏情况不同,因此白痕情况也不同。总体上,沿布样纱线密度、弹性较大的方向刮划产生的白痕情况相对更严重。此外,白痕的产生对织物具有选择性,其中纤度较小、紧度较大的织物自身刮划后更易产生白痕。
服装工程
缝纫工艺参数对防静电织物的性能影响
李肖悦, 丁笑君, 王利君
2022, 30(3): 196-202. DOI:
10.19398/j.att.202106058
摘要
(
116
)
PDF
(5725KB) (
21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探究缝纫工艺参数对防静电织物静电压半衰期的影响,以嵌织导电纤维织物为研究对象,选取缝纫针针号、缝纫线种类、缝型、缝纫线细度、线迹密度5个缝纫工艺因素,各因素设定3个水平,设计正交实验方案,对不同缝纫工艺条件下织物的防静电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除线迹密度外,其余缝纫工艺参数对织物防静电性能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缝纫针针号、缝纫线种类、缝型、缝纫线细度;采用14号缝纫针、15 tex(7.5 tex×2)防静电缝纫线、来去缝的缝纫工艺参数时,织物防静电性能保持更好;得到了织物静电压半衰期与缝纫针针号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回归方程的精确度。研究结果对服装企业生产防静电服的缝纫工艺参数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双针床满针效果全成形毛衫产品开发与实践
刘桠楠, 卢华山
2022, 30(3): 203-209. DOI:
10.19398/j.att.202112002
摘要
(
147
)
PDF
(5503KB) (
4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传统的双针床电脑横机采用隔针编织技术进行全成形编织时,由于线圈沉降弧较长、回缩困难导致织物稀松、难以实现满针效果。隐形四针床电脑横机同为双针床结构,在每个针槽内同时安装两枚织针,即前后针床同针位各具有两枚织针,可相互对翻,但总针数比正常机型多一倍,采用隔针技术进行全成形编织时,能够实现满针编织效果。本文以隐形四针床电脑横机开发局部背面拉网提花织物,结果显示织物紧密、外观效果非常接近满针效果,实现了全成形毛衫产品双针床满针效果的编织。
面向网购的服装尺码推荐系统构建与应用——以女式T恤为例
牛蒙蒙, 吴长姣, 卢业虎, 汪明星
2022, 30(3): 210-215. DOI:
10.19398/j.att.202104026
摘要
(
133
)
PDF
(1697KB) (
31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解决在服装网购过程中消费者不能现场试衣,导致所购服装合体性不佳、退货率较高的问题,以女式T恤为例,通过文献搜集、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的方式,确立了服装关键部位的合体性松量阈值及不同廓形的判定标准,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尺码推荐系统。系统数据库储存服装规格尺寸、用户个人尺寸等信息,前端采用bootstrap框架设计,后端使用C#语言开发,系统采用二次函数作为核心算法,通过计算与比较不同尺码的函数值,实现服装尺码智能推荐。经实验验证本系统的推荐准确率达88%以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购物疑虑,减少物流成本,促进服装电子商务的发展。
移动终端服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多视角的消费者感知
方圆, 杨恺文, 李沛
2022, 30(3): 216-223. DOI:
10.19398/j.att.202106023
摘要
(
148
)
PDF
(1090KB) (
2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对使用移动终端购买服装的消费者进行调研,探究服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理论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基于多视角分析消费者感知对服装购买行为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采用SPSS 23.0对所收集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回归分析以及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风险、感知他人评价质量、感知服务质量均正向影响购买行为,购买意向在感知风险、感知服务质量与购买行为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在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感知他人评价质量和购买行为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
服装品牌形象创新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品牌原型的中介效应
靳雅丽, 陈李红, 蔡建忠
2022, 30(3): 224-232. DOI:
10.19398/j.att.202106072
摘要
(
136
)
PDF
(1181KB) (
33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为了深入探明服装品牌形象创新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应用类别化加工理论,以品牌原型和品牌情感为中介变量,建立了关系模型并采用问卷调研法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品牌原型主导着从服装品牌形象创新到消费者购买意愿形成的主要过程。其中,积累的整体水平知识(品牌原型)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积累的属性水平知识(品牌情感)间接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最后,根据研究结果为服装品牌进行形象创新活动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
在线投审稿系统
作者登陆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期刊基本信息
1985年创刊,月刊
主管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主办单位:浙江理工大学
浙江省纺织工程学会
编辑出版:《现代纺织技术》编辑部
主 编:陈建勇
学术副主编:许福军、马丕波、刘国金、
刘成霞
执行副主编:唐志荣
执行编辑:俞佳怡、胡姚
英文编辑:余晓娜
CN 33-1249/TS
ISSN 1009-265X
联系电话:0571-86843150(编辑)
0571-86843152(发行)
官方邮箱:att@zstu.edu.cn